聯系電話
-
開設內澆道位置時不能只考慮鑄件的凝固補縮方式,而且還應考慮和注意以下問題:1、內澆道不要開設在鑄件質量要求高的部位,因內澆道附近晶粒粗大,也最好不要開設在非加工面上,以避免影響鑄件外觀質量。對有耐壓要求的管類鑄件,內澆道常開設在法蘭處,以防止管壁處產生縮松;2、內澆道不要正沖著砂型和砂芯,或其他薄弱的突出部分,以防沖砂。對旋轉體鑄件,內澆道要切向引入,并力求方向一致,使雜質集中并排入冒口或相應的工藝凸臺中;3、內澆道不要開設在靠近冷鐵或芯撐處,以避免降低冷鐵的作用或造成芯撐過早熔化;4、內澆道應
-
鑄件“桔皮”是生產中出現的一種鑄造缺陷,它對鑄件質量的影響較大,缺陷出現在鑄件肥厚部位、熱節及內澆道附近以及受熱集中而冷卻又慢的部位。鑄件表面有微凸的小圓斑,呈“眼圈”狀,這些表面粗糙,看起來象“桔子皮”的斑點,在多種鑄件中反復出現,有時整批鑄件均有,其在每個鑄件上的數量少則幾個,多至整個平面;小圓斑有的較大,有的小至麻點;有時是單個分散的,有時也呈密集的片狀凸起物,高出鑄件0.4-0.6mm,直徑3-5mm。據我公司統計,廢品中的15%是“桔皮”缺陷造成的,而且碳鋼件產生桔皮缺陷的機會更多一些
-
奧氏體不銹鋼主要用于耐蝕目的,熱處理對其影響很大。奧氏體不銹鋼的耐蝕性和耐酸性主要依賴表面鈍化,如果表面鈍化這種行為不能維系,則它就會發生腐蝕。因此,奧氏體不銹鋼并不是*不銹,它只是針對氧化環境和酸性環境。對于特殊的離子,并不具有強大的抗拒能力。奧氏體不銹鋼的熱處理主要影響表面層的鈍化能力,因而影響其腐蝕性能。均勻腐蝕是最常見的腐蝕現象,均勻腐蝕取決于鉻元素的分布均勻性。熱處理影響鉻元素的分布規律,自然影響奧氏體不銹鋼的耐均勻腐蝕特性。晶間腐蝕也是評價奧氏體不銹鋼的重要腐蝕性能之一。一般來說,如
-
目前分析金屬中碳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燃燒法,發射光譜法,氣體容量法,非水溶液滴定法,紅外吸收法及色譜法等。由于每種測定方法有一定的適用范圍,而且測定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碳的存在形式、氧化時碳能否釋放*、空白值等,所以同一種方法在不同的場合準確度有一定差異。1.紅外吸收法基于紅外吸收法發展出的燃燒紅外吸收法是屬于碳(和硫)定量分析專用方法。其原理是將試樣在氧氣流中燃燒,生成CO2,在一定壓力下,CO2吸收紅外線的能量與其濃度成正比,因此測出CO2氣體流經紅外吸收器前后的能量變化,則可計算出含碳量。
-
1、鑄鋼的體收縮大,鑄件易產生縮孔、縮松、裂紋和變形等缺陷。厚實和壁厚差別較大的鑄件采用定向凝固的原則設置澆冒口系統,液態最好流經冒口進入型腔,強化冒口的補縮能力;對于易產生裂紋、變形的殼體類鑄件,其內澆道應均布于鑄件的薄壁處,并盡量減少澆道對鑄件的機械阻礙。2、鑄鋼的澆注溫度高、易氧化,通常采用漏包澆注。漏包澆注擋渣作用好,對澆注系統的擋渣作用要求不高,因此澆注系統截面積較大呈開放式,勿需高的擋渣功能,但應快速平穩的充滿鑄型。漏包澆注壓力大,易沖壞澆道,因此,澆注系統應力求結構簡單、堅固耐沖擊
-
化學粘砂是鐵的氧化物與鑄型材料和澆注氣氛相互之間物理化學作用的結果。鑄型在澆注金屬液時型壁表面被加熱并經受各種復雜的變化。開始加熱時,在鑄型和砂芯的表面層發生物理變化:水分蒸發,粘接劑熱分解,硅砂的多晶轉變等;然后開始化學反應生成硅酸鹽。隨著加熱溫度的上升,型砂中易熔部分開始熔化,各種共晶體也被熔化。固態的硅酸鹽溶解在已經出現的熔體中,然后在固體物質和液態熔體之間進行著高速的化學反應。在鑄件表面上形成粘砂層,由于這些相互作用,造型材料的顆粒在粘砂層中,既能夠銅鐵的氧化物粘接,也能夠與易熔的硅酸鐵
-
韌性是鋼鐵材料另外一個重要指標,這是因為強度指標可以作為結構設計所承負載荷的依據,然而,大量應用實踐表明,在嚴酷的服役環境下,鋼鐵材料也會發生脆性斷裂,人們已經探索了裂紋(材料中的缺陷)在載荷作用下的起裂判據,相關重要指標就是沖擊韌性、韌脆轉變溫度等。可見,為了避免發生脆性斷裂,應該降低鋼鐵材料的韌脆轉變溫度(DBTT).與鋼鐵材料韌性相關的理論也有如Hall-Petch公式所給出的關系(Cottrell-Petch關系)即晶粒越細,韌脆轉變溫度越低。可見,細化晶粒既可以提高強度,又可以提高韌性
-
1.脫硫鐵液脫硫可減少球化劑用量和鑄件中硫化物夾渣的數量。發達國家球鐵生產幾乎全部采用脫硫工藝,要求脫硫后S≤0.01%,我國條件下,目標位為S≤0.02%,錫柴和常柴可達到S≤0.015%。包底Na2CO3沖入法處理,方法簡便但脫硫率低,效果不穩定,處理時煙塵污染環境,對咽喉有刺激性。在規模生產的球鐵車間,宜將脫硫劑置于液面,采用機械攪拌法、搖包法或氣動攪拌法進行脫硫。其中氣動法較為簡單,動力消耗少。氣動脫硫裝置可設于前爐上游,進行連續脫硫,亦可在爐前單包間斷脫硫。氣動源多為N2。脫硫劑分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