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
我們知道熱處理過程中加熱過熱最易導致奧氏體晶粒的粗大,使零件的機械性能下降。1.一般過熱:加熱溫度過高或在高溫下保溫時間過長,引起奧氏體晶粒粗化稱為過熱。粗大的奧氏體晶粒會導致鋼的強韌性降低,脆性轉變溫度升高,增加淬火時的變形開裂傾向。而導致過熱的原因是爐溫儀表失控或混料(常為不懂工藝發生的)。過熱組織可經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溫回火后,在正常情況下重新奧氏化使晶粒細化。2.斷口遺傳:有過熱組織的鋼材,重新加熱淬火后,雖能使奧氏體晶粒細化,但有時仍出現粗大顆粒狀斷口。產生斷口遺傳的理論爭議較多,一般
-
鎂、稀土和鈣在鑄鐵中都有使石墨球化的作用,就對它們作用的綜合評價而言,但是,在以鎂作主要球化元素的條件下,如果配合以適當的稀土,就可以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球化效果。1.脫硫、脫氧鎂、鈣和稀土,在鐵液中都有很強的脫硫、脫氧作用。就元素與硫、氧作用和生成硫化物、氧化物的自由能而言,稀土(鈰)和鈣脫硫、脫氧的能力都比鎂強。但是,鎂的沸點為1107℃,進入鐵液后迅速氣化,對鐵液有強烈的攪拌作用。同時,溶于鐵液中的氣體易于向氣泡中擴散、析出,從而被氣泡帶出。鐵液中的氧化物、硫化物夾雜也易于被氣泡吸附一并排
-
①涂層具有透氣性。模樣澆注時產生氣體及液體應容易從涂層空隙被真空泵抽吸至型砂內而使鑄件干凈。②強度好。應該具備常溫和高溫強度。常溫的涂料強度便于白模上好涂料及烘干前后搬運過程中有一定的強度;涂層要求具有高的高溫強度及高耐火度,熱膨脹系數要低,否則在澆注過程中由于金屬液的沖刷侵蝕作用,很容易將黏附不牢的涂層剝落而卷入鑄件,產生粘砂、夾渣、夾雜等缺陷。③具有良好的潤濕性和黏著性。白模(不論是EPS還是STMMA)為非極性材料,表面張力低,不易被水基涂料潤濕、滲透。因此,涂料中應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并選
-
煉鋼生鐵:就是經高爐冶煉后得到的鐵水就是煉鋼生鐵。煉鋼生鐵主要是對鐵水的溫度和成份(主要是(P、S、Si)有要求。當鐵水成分不達標時,不能滿足煉鋼要求,就把他鑄造成生鐵塊,在煉鋼時,少量加入,當作廢鋼來使用。鑄造生鐵:需要控制成分,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同時需要控制凝固過程或熱處理,控制石墨化過程,滿足一定的組織,達到一定的力學性能。我們經常聽說的球墨鑄鐵就是加入了稀土鎂球等球化劑得到,而可鍛鑄鐵由白口鑄鐵通過退火處理得到。煉鋼生鐵與鑄造生鐵最大的區別就是,煉鋼生鐵對組織金相組織沒有要求。煉鋼生
-
高Si/C值鑄鐵是普通灰鑄鐵中,調整其中硅與碳的含量,使其比值大于0.65,以提高其抗拉強度的鑄鐵。在我國機床、內燃機、液壓件和造船行業鑄鐵車間中,這種鑄鐵被推廣采用。本文就這種鑄鐵成份及凝固特點,綜論如下:一、硅在鑄鐵中的作用硅是強烈促進石墨化的元素,這一作用有下述三個方面的含義:①碳溶解度的變化。鑄鐵作為鐵碳合金,碳在鐵水中的溶解度受硅錳等元素的影響。硅能減少碳的溶解度,使碳在鐵水中和奧氏體中溶解能力降低,提高了碳的活度,在鑄鐵凝固的過程中,硅使共晶溫度推移至含碳量較低的位置,硅促使石墨共晶
-
在鐵-銅系統中,銅在很大濃度范圍內,可以和鐵液互相溶解組成液態固溶體。1477℃時,銅在γ-Fe中的溶解度為8%,溫度下降,溶解度甚至還有所增加,如溫度1094℃時,溶解度可達8.5%。溫度在650℃以下時,溶解度接近定值,大約在0.35%左右。室溫下,銅在鐵中的溶解度很小。無論是液態還是固態,銅量超過各溫度下的溶解度時都會形成富銅相。銅在熔融鑄鐵中的溶解度大約3-5%之間,鑄鐵中的錳、鋁、鎳等元素增加銅的溶解度,而鎂則減少銅的溶解度。有了鎂,銅超過2%,即有含銅97%的黃色富銅相析出。銅含量增
-
磁力探傷是在不損壞原材料和制品的前提下,利用材料的鐵磁性能以檢驗其表層中的微小缺陷,如裂紋、夾雜物、折疊等。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檢驗鐵磁性材料的表面或近表面的缺陷。磁力探傷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1)所檢驗工件的表面必須清潔,不得有油垢、銹層、漆層、水的痕跡等。(2)備好磁粉或懸浮液。磁粉必須磁性強、粒度小,一般使用Fe2O3粉,粒度為5~10μm以下。所謂懸浮液,是將Fe2O3粉末與變壓器油混合而成,各種低壓交流電流或直流電流均可做為磁化電流。視檢驗條件和要求的不同,可以用變壓器、蓄電池或整流器作為
-
球墨鑄鐵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內應力是不可避免的。鑄件的內應力在無約束的環境中會逐漸釋放。釋放時會使鑄件尺寸和形狀發生變化。而在有約束條件下(例如用螺絲釘或其他方式把鑄件固定),將會在鑄件內產生新的內應力導致球墨鑄鐵件內應力水平提高,甚至使鑄件受到損傷。鑄件使用前進行消減內應力處理,可顯著降低殘余內應力水平。消減鑄件內應力可以采用時效處理。按照處理方式不同,有自然時效處理、震動時效處理或消減內應力退火處理。自然時效處理需把鑄件露天放置,歷經寒暑,使鑄件內應緩慢釋放。這種處理方法耗時較長,但是內應力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