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1986年12月20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落成并投入運行。這是我國第一座遙感衛星地面站,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衛星遙感是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遙感衛星地面站的任務是跟蹤資源衛星,接收其發回的信息并處理為圖像、數據。中國從1978年起利用航空遙感技術開展了多次資源調查,但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距離。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時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議》。從美國引進遙感衛星地面站是雙方合作項目之一。
1986年5月底,經過中美專家的通力合作,衛星地面站安裝完畢并投入試運行。到12月中旬,地面站生產了近千張圖像,供國內外用戶在資源勘探、國土普查、環境監測及農業等方面試用,均得到滿意的效果。12月20日,地面站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目前存有1986年以來的各類衛星數據資料,是我國時間最長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歷史檔案庫,具有覆蓋我國全部領土和亞洲70%陸地區域的衛星數據實時接收能力。
遙感衛星主要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這種衛星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關于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是用作外層空間遙感平臺的人造衛星。用衛星作為平臺的遙感技術稱為衛星遙感。通常,遙感衛星可在軌道上運行數年。衛星軌道可根據需要來確定。
遙感衛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它能連續地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遙感衛星地面站,從遙感集市平臺獲得的衛星數據可監測到農業、林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情況,遙感衛星主要有氣象衛星、陸地衛星和海洋衛星三種類型。
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致力于北斗和遙感衛星的綜合應用和產業化推廣,其中遙感衛星是提供空間信息的數據源,是信息采集和數據獲取的基礎;北斗導航系統可獲取精確的空間位置信息和時間信息,可對遙感圖像顯示的信息和內容進行準確定位,二者與地理信息系統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動態的、可視的、不斷更新的、通過計算機網絡能夠傳輸的、三維立體的、不同地域、行業和層次都可以使用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可應用于以下三大領域:
大眾應用:包括汽車導航、車輛信息服務、跟蹤監控、緊急救援、空間信息顯示、地物目標識別等;
行業應用:包括國土資源調查、森林防火、應急救援、災害監測與評估、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石油勘探、海洋海岸測量、地圖測繪、地理國情監測、電站選址、地震預測、草原及林區普查、歷史文物考古、農業估產、林業調查、土壤、水文、氣候地質分析、海洋環境監測、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等;
特殊應用:包括軍工類應用,以及通信電力、鐵路網絡的精確授時,公安保衛、邊防巡邏、海岸緝查、毒品監測和交通管理的導航通信與信息提取等。
綜上,北斗和遙感衛星等新—代高科技技術可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城市建設和產業升級的方方面面,因此北斗和遙感衛星的綜合運用勢必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懂得網、北斗航天集團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