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兩旺,作為重要配套的動力電池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底,在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492萬輛,新能源汽車增量連續3年超過100萬輛的情況下,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已經來到80GWh,市場規模突破650億元。
在此背景下,隨著行業補貼和免征購置稅等政策的持續利好,市場資本投資進一步青睞,以及新基建戰略價值的不斷凸顯,未來我國動力電池產業還將飛速成長。屆時,動力電池生產、出貨和使用量將急速猛增,市場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發展將不斷迎來拓展、深化和成熟。
但與此同時,廢電池回收也將成為行業不得不重視的新挑戰。動力電池壽命有限,隨著產品的不斷“出新”,必然需要對廢舊電池進行“推陳”,而據悉,到2025年左右,我國將有接近80萬噸的退役動力電池,這對于我國廢電池回收處理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難題和挑戰。
因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尚不夠完善,其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商業模式相對單一、使用規模有限、運行效率不高等。同時,如何降低回收成本,實現多場景使用,也有待進一步挖掘;回收中的各種黑作坊、土辦法等亂象也亟待監管和整治,現有條件還無法應對挑戰。
而一旦動力電池回收無法滿足未來需求,無疑將對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民眾安全等造成重大影響。畢竟,廢電池得不到科學、有效處理,很可能流入黑市或者隨意丟棄,屆時將給土地、水資源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同時也將擾亂行業發展秩序,損害消費者的權益與安全。
基于此,增強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處理能力,完善相關機制刻不容緩。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就特別提出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此外在今年初,工信部也發布了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第二批企業名單,新增正規回收企業數量。
可見,如今我國對于動力電池回收已經高度重視。而接下來,進一步解決回收難題,則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舉。例如首先,需要我國建立覆蓋面更廣的回收體系,建設一體化溯源監管平臺,解決電池收不上來的問題。同時,強化政府引導的配套支持政策。
其次,也需要我國加快推動以企業為主的技術模式創新,在銷售、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發等全產業鏈條發力。比如,加大對電池快速檢測分類、三元鋰電池儲能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引導鼓勵梯級利用“車電分離”、換電、電池租賃等新模式探索及應用等。
此外,更需要營造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對廢舊動力電池的環境安全風險及相關政策進行宣傳,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增強全社會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意識。只有各方都積極發力、相互協作,讓制度、技術、管理等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動力電池回收才能不拖后腿。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