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范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方法,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時間2021年4月18日。
核電在我國屬于新興的電力企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秦山核電廠和大亞灣核電廠相繼投運起,到現在只有不到三十年的發展史。目前已建成的及正在建的有大亞灣、嶺澳、秦山、田灣、寧德、紅沿河、三門和陽江等多個核電廠。出于經濟性和便利性的考慮,我國的核電廠主要建在沿海地區,采用直流冷卻方式將冷卻水直接排回自然水體。
采取直流冷卻的方式,全部廢熱水體進入自然水體,可能造成局部水域水體溫度的急劇升高,增加其化學反應速率,影響水生生物的繁殖率及水中溶解氧,造成水的密度和粘度下降,并能加速顆粒物的沉降作用,影響水中懸浮物的沉降速率以及攜帶泥沙的能力,改變自然水體的水質。同時,溫排水還對底棲動物、藻類、魚類、珊瑚,甚至岸灘生物造成影響,改變其生存、生長和繁殖習性等。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針對核電廠或熱電廠的冷卻水排放
標準,僅僅在一些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對水體溫升提出明確規定,與國外相關標準相比,我國在排放強度、混合區范圍、溫升范圍等方面均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中基本沒有可操作性。同時,遙感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在我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領域較少涉及。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到環境監測和核電廠安全監管中的遙感手段越來越多,衛星遙感應用到環境領域的標準也急需發展。
在新的環境形勢和技術標準發展需求下,《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規范》的制定具有緊迫性。隨著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應用技術的不斷提高,會不斷產生新的監測方法及產品。為了有效、正確地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核電廠溫排水監測,對全國各級生態環境保護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監測人員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迫切需要制定《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規范》。該規范通過對核電廠溫排水遙感監測方法、產品制作技術進行統一規定,確保監測產品更具科學性與性,從而為溫排水遙感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綜上所述,為滿足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應用技術建設與管理的需要,編制符合我國國情、科學實用的《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規范》十分必要。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指導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工作, 規范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方法, 防治水體環境熱影響, 保障濱海核電廠附近海域環境質量, 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規定了濱海核電廠溫排水衛星遙感監測的技術方法。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GB/T 14950—2009 攝影測量與遙感術語;GJB 2700—1996 衛星遙感器術語。
本標準技術原理為:地物表面溫度越高, 熱輻射能量越強, 利用熱紅外
傳感器探測超出一般水體溫度的溫排水所在區域。 通過閾值劃分設定, 提取溫排水不同等級空間分布。
監測內容包括:溫排水空間分布范圍;不同溫升等級分布位置與面積。
遙感數據源要求:a)空間分辨率:對于發電機組電功率總和為 1000MW(含)以上,且采用直流冷卻方式將冷卻水排回自然水體的濱海核電廠,空間分辨率至少要求在 300 米,100 米以內更為合適。
b)波段設置:在熱紅外譜段 8.0-12.5µm 范圍內具有單通道或多通道,用于溫升區提取;在可見近紅外通道范圍內至少具有紅、綠、藍三通道或近紅、紅、綠三通道,用于云檢測和水陸分離。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本標準適用于濱海核電廠溫排水造成的海水熱分布監測。內陸核電廠溫排水熱分布監測和向水體直排的火電廠熱分布監測可參考本標準執行。(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