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2020年,5月12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今年以來的1月20日至5月9日全國環境監測情況。通報結果顯示,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7%,優良天數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4.9個百分點。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0%。在水質監測方面,從1864個國家水質自動站預警監測數據可知,與去年同期相比,Ⅰ~Ⅲ類水質比例上升8.7個百分點,Ⅳ、Ⅴ類水質比例下降5.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3.1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前期,我國環境監測的整體情況與去年相比,不論是在空氣質量監測,還是
水質檢測領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一治理成效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來說,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
我們都知道,在這場關系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大業以及人民生活質量、身體健康的防治污染攻堅戰中,首要環節就是科學地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打贏這場環保大戰,我們首先應該從了解污染狀況入手,只有全面掌握環境質量的總體情況我們才好“對癥下藥”。因此,環境監測既基礎又必要。
當前,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完成這些指標的監測僅靠人力猶如“雞蛋碰石頭”,絲毫不現實,為此需要借助于科學技術的力量。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環境監測市場需求催生更多環境監測類儀器的研發,各類先進的水質監測儀器、氣體檢測儀器、輻射測量儀器以及其它環境監測儀器紛紛加入了這場治污環保大戰中,為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在具體實施環境監測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環境監測行業與歐美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各方面的治污工作既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又需要在現有成功案例的基礎之上探索出適合本國治污的新舉措,因此,環境監測整體市場存在諸多問題,亟待完善。
為規范工業廢氣廢水的治理工程,完善環境監測技術,提高環境監測水平,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部陸續發布了多項環境保護標準,這些新的環境保護標準涉及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廢氣監測、水質監測、土壤監測等多個方面,并提出了科學有效的分析技術,指導環境監測工作。化工儀器網為大家整理了今年1月份至6月份已經實施的或者即將實施的54條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及監測規范,具體內容參見下表:
1.排污單位自行監測
2.固體廢物監測
3.廢氣監測
4.水質監測
5.土壤監測
從收錄的這54項國家環保標準來看,今年上半年環境監測的重頭戲將放在環境空氣中的廢氣治理、水質監測以及土壤檢測這三個方面。當然,以上只是從生態環境部截取的僅針對于環境監測領域的標準,事實上,還有關于水環境保護、大氣環境保護、核輻射與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污染控制等眾多方面的環保標準已經實施或者即將實施,有興趣的網友可在生態環境部查閱。
除了多項國家環保標準陸續出臺外,各地方政府及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也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多措并舉防治污染,向“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邁進。例如,4月29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安徽省實現了全省水、氣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網絡可視化;5月1日,江蘇省正式啟動實施了全國首部生態環境監測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5月6日,山西省發布了《關于開展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夏季攻堅行動的通知》,全面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
從國家到地方,從大氣治理到水質檢測,能夠看出,我國各有關部門正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為著“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而持續不斷地努力著,這其中有壓力也有收獲。2020年下半年,還會有哪些更加嚴格,更加科學的環保標準出爐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參考:生態環境部、環保在線、百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