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下游】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電聯2016年電力工業統計快報。從快報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16年,火電裝機達到10.5億千瓦,而根據之前發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顯示,到2020年,全國火電裝機規模將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四年時間內,全國火電新增裝機僅剩5000萬千瓦的空間余量,根本就無法滿足現有的火電企業生產需求,到時絕大多數的火電企業都將出現“無米下鍋”的情形,而這也將直接關系到火電企業的生死存亡,沒有了訂單,何來利潤?沒有了利潤,企業如何生存下去?
毫不夸張地說,當下火電企業已經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不再是能否盈利的問題,而是能否活下去的問題。一直以來,火電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式就是靠增加裝機量,而至于有多少裝機量則是根據政府計劃來分配,也就意味著政府的政策將直接決定火電企業的未來。而從目前的政策來看,在未來的四年時間內,僅有5000萬千瓦的新增裝機空間,相當于2015年當年新增裝機的78%,毫無疑問,這是遠遠不夠的,無法滿足火電企業的發展需求。
如果按照以往的發展模式來計算,火電企業剩余新增裝機空間勉強夠一年用,其余三年則“無米下鍋”,只能全部停工,因為根本就沒有訂單可以去生產,如果繼續生產,那么就是違規的,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煤價的上漲,火電企業的利潤正面臨著斷崖式下跌,幾乎跌到了谷底。可以說,前有裝機量大幅縮減,后有煤價大幅上漲,這些問題成為了制約火電企業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是“催命鎖”,未來火電企業如何活下去成為了現實考驗,也是當下火電企業亟需考慮的一個問題。
(原標題:火電企業遭遇“無米下鍋”:能否活下去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