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11月12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據回應,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方案已送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企業、行業協會征求意見。另外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6個配套文件預計近期就會出臺。作為儀表行業的主要市場,讓我們共同關注油氣改革和電力改革的新進展。
關于油氣改革和電力改革的話題,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信息官韓曉平做出了評論。
經濟之聲:關于油氣改革,有媒體報道說,上游領域的改革將成為這次油氣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改革后,礦權市場未來有望放開,油氣勘探開發資質的條件限制可望放寬。您預計,這會是這次油氣改革的主要內容嗎?礦權市場放開的背景和意義有哪些?
韓曉平:這次油氣改革,礦權改革是一個重點,但不光是礦權改革,上中下游都會有很大的這種改革變動。上游的改革主要是礦權問題,一是石油的礦權,二是天然氣的礦權,還有非常規油氣。以前這些礦權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比如石油,中石油控制了55%的勘探面積,中石化有20%,中海油在海上,天然氣的比例更大,中石油控制了大概67%。但是這些大的公司面臨著的一個問題在于,它們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二是在創新能力上也有問題,加之因為沒有競爭,他們的經營效率也在不斷下降,所以我們的石油對外的依存度在不斷上升,現在已經超過了6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因此,下一步就是要將這些礦產資源的權益盡可能市場化,讓一些企業都能夠參與、分享這樣一些權益,而且大家要通過自己的勘探開發來增加石油供應以保證中國石油的安全。
經濟之聲:針對礦權放開,有業內人士表示,逐步放開是大方向,但是民營勘探開發企業資金、技術能力較分散,風險承受能力弱,難以應對大規模集中開發,參考頁巖氣的勘探開發,后采取國企為主,民企參股的模式開發更有可能。您是否贊同這種分析?
韓曉平:其實也未必,因為我們現在的民營企業已經今非昔比,有些企業已經在國外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開發,比如新疆的廣匯,它現在就在哈薩克斯坦進行開發,還有一些國有的非油氣公司比如中化等都在海外進行勘探開發,這些企業就是因為國內沒有資源,如果國內有了資源,它們當然愿意在國內進行開發,因為國內的資源離市場更近,更容易賣掉,利潤的空間更大。
經濟之聲:發改委表示,正在研究組建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這引起了廣泛關注。今年以來,西北、華北等地棄風、棄光現象突出。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僅甘肅新能源發電棄風就達37%、棄光達27%。發改委這次也提到了清潔能源就近消納的問題,從長遠看,建立這樣的電力交易中心對于解決這些問題會不會有幫助?
韓曉平:建立北京的交易中心主要是服務于國家電網控制這個供電區域,廣東的交易中心主要是服務于南方電網的風電區域,以后這兩個區域通過電力改革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而主體之間就需要用電方和發電方進行交易,在這個交易過程中,電網公司要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保證輸電的安全,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些交易中心。現在初步建立這兩個交易中心,但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文件才能夠真正開始交易,而交易中心終能不能解決可再生能源,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逐漸解決,特別是一些輸電技術需要能夠保障。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繼續就此做出了評論。
經濟之聲:關于電力改革,發改委表示,6個配套文件預計近期出臺。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今年3月份印發以來,電力體制改革在一步步推進,您覺得目前電力改革推進中有哪些難點?
林伯強:電力行業影響到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現代化的生活,所以它比較敏感,比較敏感就比較難。一方面這個改革應該更加考慮中國的國情,顧及中國目前的電力行業以及社會的一些現狀。另一方面,在體制改革和價格改革上,電價就很敏感,政府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更加謹慎。這是一種逐步改革以及先試點后推廣的改革,它的進度可能沒有想象的那么快。
經濟之聲:發改委表示,3月份出臺了《關于改善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在《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中設計了優先發電制度,目前正在組織甘肅、內蒙古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的試點工作。關于清潔能源的消納,還要努力突破哪些瓶頸?
林伯強:有兩方面的瓶頸,一方面是市場問題,今年來電力市場普遍比較弱,盡管民用上政府保護,比如全額收購、電價保護,但這些在現實當中操作可是有一些困難。另外,更加突出的問題應該是散布比較快,這幾年因為政府對清潔能源的推動,使得風電太陽能散布速度特別快,而市場每年的增長比較慢,發改委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當地消化,但是當地消化不容易,因為資源好的地方散的特別多,而且相對市場恰恰非常有限,所以當地消化也許是短期的一個做法,長期而言做的越大將來應該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