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中國是文物大國,但文物的腐蝕受損情況也觸目驚心。故宮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精華,但將近600歲的故宮已日顯蒼老。據悉,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立項實施的“平安故宮”工程將于2020年完成。通過開展數據采集、氣象與空氣環境監測、觀眾動態監測、防雷系統監測以及監測平臺建設等工作來改善文物藏品和文化遺產的保存環境,將徹底解決故宮現存的各類問題。
會議現場
文物是見證歷史的構件與活化石,是傳統和歷史文化的瑰寶與活教材,文物的大價值在于其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失而不可復得,損而不可復原,尤其是國寶級文物。2015年1月9日,受工信部和國家文物局委托,為落實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關于加強“平安故宮”工程建設與“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實施結合的指示。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聯合組織的“平安故宮”文物保護裝備產需對接會議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召開。
來自工信部裝備司、國家文物局科技司、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中國電科集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單位的60余位領導、專家出席了會議。
會議現場
根據《“平安故宮”工程總體方案》,“平安故宮”工程確定三大保護對象:一是確保占地112公頃、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的木結構宮殿古建筑群的安全;二是確保180萬余件故宮藏品的安全;三是確保每年約1500萬中外觀眾的安全。通過“平安故宮”工程的實施,將有效解決故宮目前亟待解決的火災、盜竊、震災、藏品自然損壞、文物庫房、基礎設施、觀眾安全等七大安全隱患。
據了解,“平安故宮”工程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七項:(一)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二)地下文物庫房改造;(三)基礎設施改造;(四)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五)故宮安全防范新系統建設;(六)院藏文物防震;(七)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
本屆對接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指出,針對故宮7大安全隱患,需要開展室外陳設基礎數據采集、室外陳設材質鑒定和保存狀況評估、氣象與空氣環境監測、觀眾動態監測、防雷系統監測以及監測平臺建設等工作,來改善文物藏品和文化遺產的保存環境,及時有效地保護館藏文物,相應地對于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可靠性的文物保護裝備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蘇伯民研究員、上海博物館的吳來明研究員以及國家博物館的鐵付德研究員分別從敦煌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體系建設、文物保護實驗室功能及儀器設備配置要求三個方面對文博單位對于裝備的需求進行補充。
參會的企業中,中國電科集團詳細闡述了其在文物保護方面成熟的系統解決方案及相關的技術裝備;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結合其技術優勢,探討如何在文物保護領域發揮作用;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公司從博物館文物的抗震需求入手,提出了博物館防震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針對博物館、古建筑的防火、滅火需求,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海力特集團分別從消防材料和古建筑消防技術兩個角度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