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2014年12月3日,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核電設備質量協同創新論壇暨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五周年理事會在北京召開。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的相關負責人,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行業專家,東方電氣等86家聯合研發創新成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會議以“協同、創新、共贏”為主題的論壇,探索設備制造質量創新模式,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成套核電設備品牌的共贏局面。會上,中廣核與中國一重、東方電氣等30家企業簽訂了關于“華龍一號”主設備、核級泵閥、核級電器儀控等設備的戰略研發協議。
自2009年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誕生以來。經過五年,該研發中心在推動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方面,取得矚目的成績。從嶺澳一期國產化率不到30%增長到陽江項目5、6號機組85%,標志著我國在核電設備制造國產化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幾年來,聯合研發中心積極協助國內主要鍛件制造商進行鍛件評定,中國一重等企業已逐步形成核電關鍵鍛件成套供貨能力;紅沿河1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寧德1號機蒸汽發生器制造、寧德1號機汽輪發電機制造分別實現了核電主設備的國產化;核級泵閥國產化率超過80%;與廣利核公司聯合研發數字化儀控系統,成為第五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DCS的供應商和服務商。
此外,近日獲悉,“華龍一號”已正式拿到了國家能源局的落地“路條”。能源局對福建省發改委、中核集團的請示報告發出復函稱,為推進福清5、6號機組前期工作順利開展,盡快驗證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同意這一工程采用融合后的“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
除強調安全外,復函要求福清“華龍一號”示范項目充分利用我國目前的核電裝備制造業體系,支持關鍵設備、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產化。
此前,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了包括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43位院士專家,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進行了評審。“華龍一號”以其的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獲得評審專家的一致肯定。
12月4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會議透露按照中央的要求,采用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國將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中國正在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升級。
核能是各國加強能源安全,緩解常規能源供應壓力和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必然選擇。2014年,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一年。克服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的過渡過程中關鍵技術設備的各類問題,進一步完善核電發展保障體系,是我國核電發展目前面臨的兩個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