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研發快訊】隨著全球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日益重視,氫氣作為清潔能源的角色愈加突出,特別是在化學工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瘜W工業對氫氣的需求通常要求連續穩定的供應,然而光伏系統產生的電力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受天氣條件和日夜變化影響較大,這使得直接利用光伏電力進行氫氣生產難以實現連續和穩定的供應。因此,如何在保證生產穩定性的同時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氫氣生產成本,成為當前可再生能源氫氣應用于化學工業的重要課題。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高研院”)唐志永研究員和陳倩倩副研究員所帶領的工程科學團隊,以時序穩定輸出的氫氣為主要負荷,設計了完全離網和超輕并網場景下的光伏制氫系統的運行策略,并以氫氣成本的最小化為目標,利用網格搜索算法對每種場景下的系統容量配置進行了優化。并基于優化結果,深入分析了不同制氫系統的能源流、成本效益和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研究成果以“Strategy-based optimization and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 stable photovoltaic power-to-hydrogen system”為題近日發表在能源環境領域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高研院博士研究生顧宇。
結果表明,基于100噸/天的光伏制氫系統,完全離網場景下,其優化后的氫氣平準化成本為35.3元/kgH2;超輕并網場景下,其優化后的氫氣成本為26.8元/kgH2,在考慮進一步出售多余的電力,氫氣成本可降至24.2元/kgH2。在環境影響方面,完全離網場景下,光伏制氫系統的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98kgCO2e/kgH2; 而在超輕并網場景下,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可降至最低 5.28kgCO2e/kgH2。綜合比較,在超輕并網并出售電力的場景下,其全球變暖潛能(GWP)和氫氣平準化成本分別比完全離網制氫系統低12%和31%。表明采用超輕并網制氫的生產模式可以有效平衡系統的可靠性、環境影響和經濟效益,或可考慮其作為中國規?;稍偕鷼渖a在近期至中期的過渡路徑。
(a)光伏制氫系統 (b)制氫系統優化策略(c)制氫系統生命周期排放邊界
該工作獲得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殼牌前瞻科學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資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