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政策】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的通知》(國發〔2021〕37 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22〕15 號)精神,全面加強濟寧市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更好發揮計量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濟寧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計量
標準、專用測試設備和
儀器儀表應用,計量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加速完善計量支撐和保障體系,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市內主要產業發展領域,計量支撐產業和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加高效,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計量支撐能力達到省內先進水平,計量服務保障水平進一步加強;加快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計量監管體制,推進落實“互聯網+監管”,初步建立全鏈條計量監管體系,計量監管能力進一步提高。推進誠信計量、區域協同合作和社會共治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全社會計量意識。
展望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智慧計量和智能監管更加科學有效;計量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遠程計量、碳計量和量子計量取得重大突破;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形成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全面滿足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
《實施意見》提出四大任務目標,包括:
一、開展計量技術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緊盯煤化工、精細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開展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方法研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量值溯源的問題,填補國內相關領域技術空白。作為主要起草單位,完成1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的起草工作,完成3項行業計量技術規范、3項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制定工作。
(二)加強新型技術研究和應用。針對復雜環境、實時工況的測量需求,圍繞煤礦安全系統在線監測、生物制藥工藝過程在線監測、流量在線測量、惡臭氣體在線監測等領域,研究開展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新型測試和量值傳遞溯源方法,探索開展“計量+互聯網”數字化網絡技術研究和應用。圍繞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和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究,重點開展數字化精密測量、復雜幾何測量、非接觸式測量技術研究和應用,助推兗州農機、曲阜汽車電子、梁山專用汽車等產業提檔升級。
(三)提升計量技術資源服務和產業支撐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高能級產業集群的計量檢測需求,以計量檢測智能化、配套服務本地化為主攻方向,深化計量檢測機構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之間技術合作。依托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瞪羚型企業,集聚計量優勢資源,完善計量科技創新協作機制。強化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合作,開展計量科研需求采集、聯合攻關,推動計量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二、強化計量應用支撐,服務全市重點領域發展
(一)積極培育儀器儀表“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動能。開展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強化與儀器儀表企業緊密合作,依托山東省激光研究所、瑞祥模具、濟寧科電、曲阜天博等公司,重點促進激光接觸網檢測儀、激光雷達、無損檢測、探傷試塊、電火花檢漏儀、發動機溫壓傳感器、報警器等儀器質量提升。培育儀器儀表產業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儀器儀表產業升級和核心設備自主可控,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逐步替代進口。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幫助企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培育具有一定區域影響、核心競爭力的濟寧儀器儀表品牌。
(二)服務民生健康與公共安全。服務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打造全省康養高地,加快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重點開展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臨床檢驗、醫用診斷治療、康復理療設備、醫療環境監測、醫療器械安全監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服務青少年視力防治,建立綜合驗光儀、角膜曲率計、眼壓計等醫療衛生計量器具檢定裝置。服務安全生產,建立和完善危險化學品、化工、煤礦等安全防護計量器具檢定裝置,努力實現民生領域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等強制檢定項目全覆蓋目標。
(三)服務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深入開展能源計量審查和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活動,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主體責任,指導重點用能單位合理配備使用計量器具。服務于碳達峰“十大工程”,圍繞煤炭、煤化工、電化學、煤電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探索建設碳計量標準裝置,提升溫室氣體監測儀器計量檢定、校準能力;圍繞清潔能源,研究分布式光伏、儲能并網控制計量測試技術,開展儲能量、儲能效率等關鍵指標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利用先進測量技術,重點加強碳排放、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逐步開展重點耗能設備能效測試、節能評估等碳計量服務;加大能源資源、環境和碳計量數據分析挖掘和利用,推動水平衡測試和電平衡測試工作,推進碳評估、碳計算向碳計量轉變,促進企業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
(四)服務鄉村振興。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強化農業農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強涉農領域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和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管理,持續提升計量服務供給質量,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三、強化能力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計量基礎
(一)加快推進全市計量標準建設。統籌規劃市、縣兩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編制工作。市、縣兩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要根據本行政區域內計量監管、質量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落實好強檢職責,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公益性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發展。市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在促進產業發展和滿足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領域需求上,建立保障有力、特色鮮明的區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支撐體系。縣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強化量大面廣計量器具和常規工作計量器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計量實驗室面積達到 600m2以上,配齊與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需求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滿足基層法制計量監督和保障民生的需求。
(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能力建設。堅持全市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的獨立性、法制性和公益性,積極推進市、縣兩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基礎設施建設,為地方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企業競爭力提供計量測試服務。依法有序推進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探索制定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標準,推動全市計量技術機構的差異化、專業化發展。
(三)促進企業計量能力提升。強化企業計量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鼓勵企業通過量值溯源和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生產企業、重點耗能企業和“兩高”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器具設備,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和管理。充分釋放相關惠企政策紅利,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提升計量管理能力。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
(四)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計量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完善技術機構專業人才交流培養方式,構建符合地情的引才聚才機制。加快培養產業計量、能源資源計量、碳計量、計量數據信息化應用等跨領域高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加大計量改革力度,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激發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置,建立首席計量師聘任制度。搭建市級高水平計量專家庫,為計量決策提供支撐和咨詢服務。
四、完善法制計量監督管理體系,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一)創新計量智慧監管模式。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轉變,打造全要素、全流程監管新模式。壓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踐諾活動,及時防范化解計量風險。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探索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鼓勵計量技術機構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圍繞民生領域,研究通過智能數據采集及防作弊算法,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
(二)加強民生領域計量監管。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完善民生計量保障體系。廣泛推進計量惠民工程,加強對供水、供氣、供熱、供電等基礎民生計量行業的監督管理;加強能效水效標識監管。持續開展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聚焦集貿市場、加油站、商超、眼鏡店、醫療機構、充電樁、糧食購銷等重點領域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和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管理。加強計量風險管控,及時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防范計量領域系統性安全風險,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三)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發揮誠信計量自我承諾作用,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治理模式。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培育建設一批省級、市級誠信計量示范縣(市、區)和示范街(社)區,在集貿市場、加油機、商場超市、眼鏡制配、醫療機構等領域積極引導培育誠信計量示范單位。強化計量數據歸集共享,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加大計量科普力度,積極宣傳計量相關政策法規,提升群眾計量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四)強化計量行政執法。加強計量執法協作,強化“一體兩翼”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規范計量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加大網絡平臺計量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在保障措施方面,《實施意見》提出了四項措施,包括:(一)加強組織領導;(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加快學科和文化建設;(四)狠抓工作落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