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指導和規范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生態環境規劃編制技術導則 總綱》(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指導和規范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工作,制定本
標準。
本標準參考HJ 130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724 環境基礎空間數據加工處理技術規范;HJ 927 環境專題空間數據加工處理技術規范;《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中發〔2018〕44 號)等規程內容編制。
本標準規定了編制生態環境規劃的一般性原則、程序、內容、方法和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全國、省、市、縣等四級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綜合規劃、生態環境區域規劃等生態環境規劃編制。鄉鎮、新區等其他行政單元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可參照本標準執行。生態環境專項規劃以及生態環境相關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編制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生態環境規劃技術標準體系構成:
生態環境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由綜合類技術標準、基礎類技術標準、編制類技術標準和評估類技術標準組成。
綜合類技術標準即《生態環境規劃編制技術導則 總綱》,規定了編制生態環境規劃的一般性原則、程序、內容、方法和要求。
基礎類技術標準是針對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實施、評估各環節的通用技術而制定的技術標準。
編制類技術標準是針對不同層級(國家—省—市—縣)生態環境規劃和不同類別(生態環境綜合規劃、生態環境專項規劃、生態環境區域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的編制而制定的技術標準。
評估類技術標準是針對規劃在實施評估、考核管理等方面的特定需要而制定的技術標準。
基礎類技術標準、編制類技術標準和評估類技術標準遵循總綱相關要求。
基本要求:
1.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與評價,評估區域內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自然生態保護、資源能源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的狀況,總結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和經驗,分析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識別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弱項。
2.充分搜集有關自然、經濟、社會、國土、生態環境等基礎資料,作為現狀分析與評價的重要基礎。基礎資料搜集應以編制現狀年數據為基準,原則上應回溯包括近 5 年或更長時間段數據資料。基礎資料應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提供或認可的數據為準,當搜集到的基礎資料不能滿足分析評價要求時,應酌情開展實地調研、座談訪談和補充監測等。搜集到的基礎數據應進行信息真偽、輕重主次、完善有用等信息鑒別,確保數據可靠準確。
現狀評價:
包括對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自然生態保護、資源能源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現狀內容評價。
a)自然地理狀況評價包括自然地貌特征、氣象風場、流域產匯流格局等,分析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b)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評價包括經濟發展態勢、主導產業、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經濟發展效率、綠色低碳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人口變化、城鎮居民分布及擴張規模等情況。
c)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包括水生態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海洋生態環境等質量達標情況、污染源分布特征、主要污染物排放現狀、主要污染因子等,分析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時空演變特征。
d)自然生態保護現狀評價包括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和過程、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紅線分布、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類型及分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保護動植物分布、外來物種入侵情況等。
e)資源能源利用現狀評價包括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開發利用、能源結構及利用效率、礦產資源分布與利用效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重要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情況,分析各類資源利用現狀水平和變化趨勢。
f)應對氣候變化現狀評價包括氣候要素歷史變化趨勢和年代際變化、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時空分布特征、溫室氣體排放,分析氣候變化特征、變化趨勢。
g)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現狀評價包括危險廢物、危化品、重金屬、尾礦庫等風險源分布和管理情況,新污染物治理情況、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情況,分析生態環境污染事故變化趨勢和風險態勢。
h)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評價包括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固體廢物處置利用、基礎設施管理能力等情況,分析建設運維水平。
i)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狀評價包括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監測監管、執法、應急、信息化以及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等能力建設情況。
問題識別:
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標準、國內國際對標比較等方面,評估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明確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差距。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源頭管控、結構調整、布局優化、過程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區域差異等方面識別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成因分析:
從區域自然本底情況、生產生活方式、能源利用形式和產業結構的合理性,產業布局、開發行為與生態環境空間特征的協調性,污染物減排與碳排放控制的協同性,自然氣象因素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關聯性,污染物排放量、空間分布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一致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處置能力與污染減排的匹配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求對等性等方面,開展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任務方案設計:
根據規劃對象和實際情況提出規劃任務,選擇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 空間布局優化任務方案,根據區域發展戰略,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相關要求,提出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空間布局優化任務措施。
b)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任務方案,包括環境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城市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c) 生態保護修復任務方案,包括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強化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加強生態保護監管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d) 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方案,包括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推動綠色升級,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無廢城市,推動綠色生活等方面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e) 應對氣候變化任務方案,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提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等方面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f) 生態環境風險防控任務方案,包括危險廢物、重金屬和尾礦庫風險防控、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g) 環境健康管理任務方案,提出促進居民環境健康素養水平,提升環境健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任務和舉措。
h)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務方案,提出健全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經濟政策,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加強國內國際生態環境治理合作等方面的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