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進入夏季,隨著光照射時間的增加和氣溫的逐步攀升,環境空氣臭氧污染風險逐步增加,成為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問題。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7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顯示,今年7月的上半月,也就是截至7月15號,我國大部擴散條件良好,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但是,受氣溫升高影響,華北局地、華東中北部、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局地、陜西關中地區等地可能會出現臭氧中度污染過程。
臭氧——"地球保護傘"還是"隱形破壞者"?
臭氧是氧氣的一種同素異形體,常溫、常壓下無色、低濃度下無味。在距離地球表面大約20—50千米的高度有一層臭氧,它能吸收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
但是在近地面,臭氧就換了一副面孔。當臭氧濃度最大8小時均值超過每立方米160微克,就形成了臭氧污染。如果超過215微克/立方米,就達到了中度污染;如果超過265微克/立方米,就達到了重度污染。
專家介紹,如果近地面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癥病變,出現咳嗽、頭疼等癥狀,還會對皮膚、眼睛、鼻黏膜產生刺激;臭氧還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引發皮膚病,出現黑斑等。
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臭氧污染,指的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前體物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因此,臭氧濃度既與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濕度、風速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生態環境部通報,今年1到5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濃度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了8.7%。
精準治理臭氧污染離不開科技支撐
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5年夏季(5月至9月),全國臭氧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標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對于臭氧污染防治,《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已作出安排,提出在繼續推進PM2.5污染防治的同時,加快補齊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大力推進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有效遏制臭氧濃度增長趨勢。
進入“十四五”階段,在“雙碳政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驅動下,VOCs治理行業迎來了黃金機遇。首先從技術理念來說,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被廣泛應用,智慧環保成為主流趨勢,針對VOCs污染物來源廣泛、監管難度大的特點,智慧監測成為精準高效治理的前提。與此同時,VOCs與其它大氣污染物協同治理的理念得到廣泛共鳴,這也讓VOCs治理產業鏈不斷延伸,細分賽道更為豐富。行業評估認為,預計到2025年,VOCs治理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1300億元。
目前北京已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揮發性有機物監測體系,利用手工監測、自動監測、走航監測等技術手段,為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治理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撐。
VOCs治理是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興行業,因此,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