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人物】導讀:身為技術員的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結合其自身工作實際,決定選準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作為精密儀器研發突破口。從此,踏上了一條奮發圖強自主研發國產高精度儀器的科技創新之路。
任正非于一九八七年籌資2.1萬元創立的華為,歷經35年的砥礪奮進,現已成為全球通信行業技術的翹楚,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30多億人口。面對通信技術較好的華為,歐美表現出坐立不安的懼怕,于是巧立名目出手對華為進行打壓。
國人紛紛嘆服華為通信技術獨步天下,殊不知華為其實是自帶技術創新的基因,因為其創始人任正非年輕時就是一位科技大咖,46年前因其成功研發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而填補我國儀器工業一項空白,對我國儀器工業科技進步做出過積極貢獻。
奮發圖強研精儀
任正非于1968年從重慶工程學院畢業后,入伍基建工程兵部隊擔任技術員,從此與
儀器儀表結下了不解之緣。
任正非參加了遼陽化纖總廠建廠施工,該廠從法國引進生產設備,至于生產設備是否合格,需經專用儀器儀表測試。生產設備供應商派至遼陽化纖總廠的法國專家看到該廠測試儀器僅有五十年代出產的蘇式活塞力計,便不屑一顧地說:“我們已經用精密儀表測試過,生產設備全部合格;如果用你們手頭這種儀器,能測試得了嗎?”
當時在測試現場的任正非親眼看到外國專家那充斥著輕視意味的眼神,親耳聽到外國專家那充滿輕蔑語氣的對話,頓時臉上發燙,心里很是難受。他當即意識到一個國家高新技術上落后就要吃虧、甚至是要挨打。于是他痛下決心研發高精度儀器,為國爭光,為民爭氣。
身為技術員的任正非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結合其自身工作實際,決定選準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作為精密儀器研發突破口。
從此,任正非踏上了一條奮發圖強自主研發國產高精度儀器的科技創新之路。
為“儀”消得人憔悴
作為技術員的任正非,每天要忙碌于十多個小時的本職工作;同時要應付外事活動,協助外國專家。至于研發精密儀器,只能像擠海綿里的水分一般,從下班之后的休息時間與不可多得的節假日之中擠。每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一盞昏黃的白熾燈,陪伴他做運算,畫草圖。精密儀器研發之路從來就不可能是一馬平川般平坦,更何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面臨研發基礎相當薄弱的境況,研發條件無異于一窮二白。一個個難題成了他研發進程中的攔路虎,讓他一次次無功而返。面對挫折失敗,他從未灰心喪氣,也更未放棄退卻;而是越挫越勇,廢寢忘食攻堅,夜以繼日克難。
任正非虛心向他工作之中所接觸的外國專家請教,“老外”專家坦言他們也還研制不了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這種精密儀器;不過他們透露了一條信息,說美國一家儀器制造公司已生產出此種精密儀器,該儀器工作原理依據空氣動力學。
任正非于是刻苦鉆研空氣動力學原理,依據空氣動力學進行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理論推導與設計計算,一遍遍地在頭腦里勾畫新儀器的輪廓,一次次在圖紙上描繪出新儀器的形狀;與此同時,他時常向其所在單位總工程師請教。
一次他外出向資深專家求教歸來時,不巧遇到天下傾盆大雨,他被淋成“落湯雞”一般,卻如護至寶似地將儀器設計圖紙緊緊地擁在懷里。
長期研發攻關熬夜加班以及飲食不規律,導致他脫發、消瘦,雖然年僅三十出頭,一條條皺紋便一覽無余地印刻上了他的額頭。他的妻子得知其廢寢忘食沉迷儀器科研,既擔心他的健康狀況,更心疼他的日漸消瘦,特意從成都給他去信,信中字里行間洋溢著勸他多加保重、注意健康的關切。
科研突破成大咖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艱苦奮戰的日日夜夜,克服研制過程的重重困難,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任正非終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由此填補了我國儀器工業一項空白。
其研制成功的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是名符其實的精密儀器,浮球圓度誤差不大于一根頭發絲的百分之一,浮球與筒壁間隙不大于一根頭發絲的五分之一,該儀器所發出的信號精度不低于萬分之二。
任正非將研制高精度空氣壓力天平所計算過的樣稿呈給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老師沈元教授求教,獲得沈老先生高度贊許:“好,好;很精密,有價值。”
經此一“役”,三十出頭的任正非儼然已成科技大咖,他由此迎來了其人生的第一次高光時刻,受邀參加星光璀璨的全國科學大會,并在會上獲獎,受到表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