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人物】根據艾媒數據中心公布的數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即將迎來爆發,預計2025年規模會達到4000億,到2030年增長至10000億。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不少企業都躍躍欲試。在艾媒咨詢受訪企業中,有八成公司表示對人工智能高度重視,六成企業稱會在未來會進行布局。
針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院士倪光南發聲,給出了2個建設性的意見
根據瀚納仕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陸科技行業報告》,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處于領先位置。人才管理方面,中國擁有全球近60%的大數據專家,另外,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還獲得諸多政策支持,越來越多資本先后進入該領域,不少公司都獲得數十億融資。
總體來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從技術到規模,再到發展布局,都無可挑剔。
針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院士倪光南發聲,給出了2個建設性的意見
而在12月18日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我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提出了兩點寶貴建議。
一是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堅持自主創新;
二是中國人工智能要構建自己的人工智能體系。
自主創新是驅動科技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眾所周知,人工智能行業才剛剛起步,在多個領域還沒有打好基礎,甚至發展方向、應用方向還都不確定。
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起步早、起點高,但由于該技術還沒有在生活中廣泛普及,因此優勢并不明顯。在此背景下,國內企業想要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開發新市場才行。
針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院士倪光南發聲,給出了2個建設性的意見
至于倪光南院士所說的體系,則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技術護城河,等同于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
建立體系能為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帶來兩點好處:
一方面市場會變得更加規范,
標準更加統一,相關從業者可以擰成一體繩,共同推動產業發展,讓中國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建立更大優勢。
另一方面,建立體系可以讓中國從技術領導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提升對人工智能市場的掌控力。
針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院士倪光南發聲,給出了2個建設性的意見
若是沒有體系,即便有企業技術遙遙領先,產品也出眾。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一廠商一旦被排除在體系之外,也無法發揮自身價值。
在筆者看來,倪光南所提的兩點建議,是想要廠商分別從技術和市場角度入手,升級、推廣人工智能技術,這其實也是倪光南從我國計算機產業發展歷史中吸取的經驗。
中國計算機市場規模雖大,但國內廠商只有少量話語權,自主創新能力低是主要原因。中國計算機制造商核心技術、核心配件都受制于人,另外,中國計算機企業也沒有建立自己的體系,規則、標準都由海外企業制定,國內廠商一直在給海外企業做嫁衣。
針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院士倪光南發聲,給出了2個建設性的意見
好消息是,人工智能市場要比計算機市場更大,更有發展潛力。不僅如此,人工智能市場還更年輕,有更高的可塑性。
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產業將成為中國科技實現由落后到領先轉變的拐點。
你認為中國人工智能技術能一直維持領先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