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人物】
丁天懷,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共承擔20余項國家、省部或企業項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1970年3月,丁天懷老師于清華大學精儀系本科畢業,留校后在精儀系工廠進行了十年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八十年代中期,曾被學校派往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智能儀器2年。回到清華后從事教學、科研與學生管理工作。曾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
儀器儀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歲月如梭,丁天懷老師已經扎根精儀領域近57年。現在雖已退休,但他忙碌的身影仍未從9003大樓消失。今天,讓我們一起分享丁天懷老師不同人生階段的精儀故事,感受屬于他的“精儀緣”。
非常時期求學路
1964年,丁天懷老師從江蘇省中部黃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考入精儀系。在他入學半年后,精儀系9003大樓的主體框架便落成了。他和本系同年級同學一起參與到大樓的空調通風系統的安裝工作之中,一邊上課學習基礎知識,一邊在實戰中積累實踐經驗。一年后,學校在該年級4個班實行半工半讀的試點,學制也由原定的6年改為5年半。通過自學和結合工作需要完成了精密儀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后續課程,為未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甘當“新工人”
1970年從清華畢業后,丁老師留校至清華9003工廠(亦稱校辦工廠)當“新工人”,在生產勞動中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當時的9003工廠主要在國防領域進行精密儀器研制與加工,有一批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和畢業多年業務能力拔尖的教師 ,加工設備也較先進。這些都為丁老師提供了 “干中學”的好機會,收獲了書本中無從習得的技術本領,也通過實踐夯實了理論基礎 ,積累了從“跟著干”,到“獨立干”進而能“領著干”的經驗。在這十年里,他參與了當時兩大半導體設備——分步重復照相機(簡稱分步相機)和自動對準投影光刻機(簡稱光刻機)的生產和研制。
那時,精儀系的分步相機曾在全國許多半導體器件生產廠家發揮過大作用。獲得過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丁老師則承擔過生產過程的盯加工、安裝調試和用戶培訓班講課任務。從工人師傅,老師那里學到了許多設計、工藝和裝調的技巧。尤其是去用戶現場調試設備時,由于他平時注意結合分步相機電路圖,認真學過數、模電路,總結出幾十條故障典型案例,在班培訓班上給學員講過,練過,到現場能較快地完成任務,讓用戶對實測結果滿意。回想起這些經歷,丁老師覺得受益匪淺——正是這種反復實踐,磨練出了他精益求精的作風,也體現了精儀系“精”的特質。
丁老師曾全程參與1981年獲北京市科技一等獎,被稱國內*一臺光刻機的研制。組長是徐端頤老師,其他成員也都是曾經參與過分步相機研制,經驗豐富的老師。當時國內還沒有光刻機研發的先例,具有很大挑戰。這個過程中,丁老師得到了更嚴格、更全面的鍛煉。作為副組長,不僅要協助組長協調與合作單位的關系,還具體承擔了氣動自動調焦方案的落實。丁老師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了解到三門峽中原量儀廠有引進日本技術的氣動測微儀,建議去調研。經同意 ,前往做了一周時間試驗,估計有成功的可能后 ,便請廠家帶著試驗裝置來清華共同確定了最終方案。研制工作中,他還總結了氣動膜盒設計和自動調焦技術。在清華大學70周年校慶作了題為“圖像自動對準技術在光刻設備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相關外文翻譯資料也被當時的半導體設備雜志刊登。
回望丁老師這段“新工人”經歷,充滿了堅持實干中提升能力的艱辛。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知識與實踐的先行鋪墊。這也為他后來出國深造打下了基礎。
訪談中他希望青年學子們,不管頭頂上是什么帽子或光環,都要抓緊學、踏實干,多積累,到了需要的時候,才能有給力。
出國“深造路”
1984年,丁老師通過國家出國人員外語考試,由學校派遣,應邀到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精密儀器教研組做訪問學者。指導老師Heinzl教授具有很強的開拓創新能力,曾在西門子公司擔任開發部主任多年,并率先在德國開展了智能儀器研究。丁老師到德國時,恰逢教研組一項中德合作的中文信息處理課題正在進行。丁老師承擔了其中的字庫建設任務。考慮到便于外國人理解,他采用新的構圖法,很快出了成果,在教研組做了匯報,得到了教授和同事的肯定。與德國同事合作撰寫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會議及相關雜志上發表。此間,當他了解到教研組正在進行的快速印刷機粉末冶金氣浮導軌和測量機精密測頭課題與他在國內從事過的半導體設備研究內容相關,且回國后可能有用時,就積極申請加入,并旁聽了教授結合科研成果給學生開設的課程。在此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新的科研思路與方法的重要性。比如,教授談到的正確利用教科書和科技參考文獻,提出與別人不同的科技方案和技術路線等,他一直記憶猶新,且在后日的科研和研究生培養中一直受用。總之,出國一趟,大開眼界,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深造”。
歸國譜新篇
1987年初,丁老師回到清華大學后開始了尋找新研究課題的艱苦努力。他認為,要想將國外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術在國內盡快用上,就得有新思路,新方向。于是他毅然放棄出國前已有經驗積累的項目,確立了可能在諸多領域都用得上的“
傳感器與測控儀器”研究方向。這既與他出國所學“智能儀器”相承,也與曾參與的半導體設備研制經歷相關。而且很巧合,時隔10多年后的 1998年,教育部將全國10個本科專業合成了“測控技術與儀器”一個專業,證實了他回國時確定的研究方向將應用于多領域的預想。
當時,他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尋找課題和爭取經費。經過認真調研,他發現先進的醫學診斷儀器在國內有迫切需求。于是他根據醫療部門的建議,決定研制泌尿外科急用的自動尿流參數檢測儀。這得到國內某研究所一位研究員的支持,具體實施中,選用哪種控制器也費了一番周折。當時國內用得最多是單板機Z80,應用技術已較成熟,但編程和仿真過程麻煩。好在當年丁老師在國外進修時接觸過更適合智能儀器用的單片機。
于是跑了許多北京賣計算機的商場,后在五道口一個小店里見到中科院理化所正在推介的48系列單片機,并得知51系列也快出來。也許碰到了知音,或是見他心情急迫,答應免費試用。經過由老工人,老實驗員和學生組成的研制小組一年的共同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并經醫院試用驗證后通過了專家鑒定。
小批量生產的儀器曾在全國幾十家醫院使用。遺憾的是,為當時引進超聲碎石機可附帶此種儀器的競爭形勢所迫,停產了。不過,這次科研經歷對提高丁老師“獨立干”,特別是“領著干”的能力起了重要作用。比如 ,在日后主持“油氣井井下參數測試”和“軋花機棉卷密度測量”項目中不僅堅持創新,而且注重實干。
為了測量海洋油井下幾千米處的溫度和壓力,丁老師提出了一種新的耐高溫(≥150℃),耐高壓(≥70Mpa)儀器結構方案。他曾帶著學生在海洋平臺上連續奮戰3個月,將一套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首次研制的井下測試儀完滿交活。現場的英國工程師很驚異,認為美國也是剛研制成,不往外國賣 ,中國怎么會有?為消除疑惑,證實這是能用的中國貨,向他出示了現場實測結果和中國工程師的驗收意見。外國工程師終于信了,寫下了客觀評價意見。
棉卷密度自動控制儀是機電一體化化棉花加工成套設備中的核心。按工作原理,棉花落入工作箱后會形成棉卷。其松緊程度直接影響棉花加工質量和產量。美國采用測量主軸電機電流方法間接控制松緊度。國內也亟需這種儀器,廠家找清華合作研制。丁老師堅持創新理念,提出了一種陣列傳感器非接觸測量的方法,獲得成功后,使廠家得到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談起這些挑戰性的研究經歷,丁老師充滿自豪:“清華人就應該有一種精神和能力,要么不干,要干就干與別人不一樣的。”
教學改革
進行科研的同時,丁老師也在精儀系教學管理及學生工作崗位上做出過貢獻。為了讓高年級學生盡早投入到科研實踐當中,鍛煉獨立思考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他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新開并主講了以實踐為主的“測控系統電路設計”課。對于這門新增的課程,學生們充滿興趣、反應強烈,在新清華上發表了“終于知道什么是科研了”的感想。課程改革效果也獲得了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海峽兩岸共同召開的教學成果交流會上,專家們對丁老師提出的“實踐教學也能出創新成果”的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幾屆同學參與研制的教學裝置獲得過校級實驗設備成果一等獎,并在其他高校得到應用。這些課程改革實踐也為他日后到系里分管教學工作,開展教學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位謀事
根據工作需要,丁老師轉換到了系主任位置,他積極為精儀系的發展服務,出謀劃策,做實事。他團結系領導班子成員,黨政共同努力,提出并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精儀系創立的 “溫暖基金”, 解決過不少教職工看病來不及交押金的困難;為獎勵課程評價結果列全校前10%的教師而設立的系級優秀教學效果獎,聯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本系教師自編的教材及組織申報成功的校級教學成果獎,為老師晉升職稱、學校教學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撐;打報告建議學校派基礎課任課教師短期出國學習,提升了師資隊伍質量。也曾向當年分管外事的副校長建議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得到支持后積極與德國教授聯系。也曾多次向人事處建議采取分類評正高職稱,突破了影響精儀系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據悉,得到成功實施,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些措施至今還在延續執行。
學生是朋友
70年畢業至90年代初,丁老師先后做過三屆學生班的輔導員和級主任工作:1970年入學的第一屆工農兵學員5個班,1985年入學的本科5個班,1990招收的碩士研究生班(精儀研零班)。這幾個班級的特點各不相同,但丁老師一直將學生視為朋友,真誠相處,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有些學生至今都與他保持密切聯系。首屆工農兵學員進校時,除一個老工人班學員年長些外,其余都與他年紀相仿,而且經歷和經驗比他還豐富,有些發憷。但相處一段時間后發現,絕大多數都是真想來學知識,尊敬師長的。于是丁老師就和他們一起去北京第一機床廠開門辦學、頂班開車床,一起野營拉練,經常促膝談心, 解決實際困難。相處融洽,相待平等。事實也證明,這些學員畢業后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了才智,做出了成績,其中不乏佼佼者。
1985年入學的同學思想活躍,善于學習,但社會經驗不足。丁老師常用過來人的體驗和他們平等交流、互勉互助,使他們在遇到復雜形勢時能把控自己,平穩渡過。不少同學至今一直心存感激,慶幸遇到了恩師。
1990年入學的研究生來自五湖四海,除本校畢業的還有一部分外校考來的,有的同學開始時有些不適應。但丁老師通過該班自己指導或原來當過級主任的學生做工作,很快形成了一個團結友愛,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曾被評為校級優秀研究生黨支部的集體。
晚晴自樂
2010年光榮退休以后,丁老師一直保持著與科技部門、高校或企業的聯系。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曾經的任職經歷以及豐富的科研經驗,讓丁老師依舊閑不下來:高校博士答辯與教學研討,部門及企業科技項目評審,還有工程教育認證等會議,常找他去幫忙“把關”。盛情難卻下,丁老師作為學習機會盡量參加。在討論會議結論時,他往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拔高也不貶低,并能中肯地向被評方提出改進建議。科學嚴謹的作風和為人謙和的態度 ,常得到同行專家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和稱贊。在該享天倫之樂的年紀尚能發揮余熱 ,樂在其中。丁老師戲稱為“晚晴自樂”。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