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情。食品安全問題與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容不得任意一點馬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吃飽穿暖的需求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吃好、穿好才是現代人在飲食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昨日(3月15日)在打假晚會上曝光的,河北省青縣肉羊養殖戶違禁使用“瘦肉精”問題,養殖戶為了增加出肉率,“一只多賣五六十元”,在羊飼料中偷偷混入瘦肉精。“瘦肉精”問題曝光后,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連夜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督促地方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嚴肅懲處違法行為,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處理結果。河北滄州相關部門也發布公告表示,目前涉事企業負責人已被控制,對問題羊肉進行封存,正在追溯瘦肉精來源。
所謂的“瘦肉精”,其實是一類藥物的總稱,主要作用是抑制動物脂肪生成,促進瘦肉生長。能夠實現此類功能的物質主要是一類叫做β-受體激動劑(也稱β-興奮劑)的藥物,其中較常見的有鹽酸克侖特羅、沙丁胺醇、萊克多巴胺、硫酸沙丁胺醇、鹽酸多巴胺、西馬特羅和硫酸特布他林等,“瘦肉精”對人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短時間攝入過量的克倫特羅可引起急性中毒,耐受性弱且有應激因素長時間存在時甚至可以發生猝死。有研究表明,如果長期食用“瘦肉精”,還有可能會導致染色體畸變,甚至誘發惡性腫瘤,對人體的危害巨大。
因此,為保障我們的吃的健康,對食品監測是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儀器設備助力監測。據了解,食品檢驗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食品營養成分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質分析,食品輔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劑分析,食品感官鑒定等。狹義的食品檢驗通常是指食品檢驗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的衛生
標準,對食品質量所進行的檢驗,包括對食品的外包裝、內包裝、標志、嘜頭和商品體外觀的特性、理化指標以及其它一些衛生指標所進行的檢驗。
食品檢驗的指標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
元素分析、農藥殘留分析、獸藥殘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劑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分析等。除傳統的常規分析方法外,儀器分析方法逐漸成為食品衛生檢驗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熒光光譜法、電化學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
在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儀器在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了迅速發展,檢測儀器日益趨向高技術化、系列化、速測化、便攜化,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免疫捕獲PCR、熒光定量PCR、ATP生物發光法、微型自動熒光酶標法等)等檢測方法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中。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315打假,爆出的“瘦肉精”事件,值得我們注意。希望未來有更多先進、準確的檢測技術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為保障我們的“舌尖安全”提供更多助力。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