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火電裝機容量達到11.9億千瓦,目前8.1億千瓦的燃煤機組基本達到天然氣的排放水平。火電超低排放成果顯著,此外超低排放的“主戰場”也逐漸轉移到非電行業,如此一來,是不是表示火電行業的減排事業已經達到了峰頂呢?
并不是。尤其是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之際,火電行業仍要緊繃“減排”的這一根弦。主要是因為火電廠是我國燃煤發電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所有發電量的80%以上,而且這一形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改變。有數據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至少需要新增1. 5億千瓦煤電裝機。
火電行業雖然已經在超低排放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有專家指出火電行業環保監管問題突出、二氧化碳未納入環境治理體系這兩項能力建設亟需加強。另一方面,隨著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崛起,對電網以及負荷的響應要求非常高,火電機組將逐漸向“調節性”轉變,起調峰調頻的作用來“托底保供”。
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十四五”時期,火電環保工作將進入后超低排放時代。
具體將如何開展呢?
大氣污染物的減排仍要進一步提升。在這一方面,需要考慮兩大內容,一是上文中我們提到火電行業二氧化碳未納入環境治理體系,在“2030年中國碳排達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20%”等約束條件下,“十四五”火電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常規大氣污染物減排仍要進一步提升。
二是除了要密切關注常規污染物的減排外,非常規污染物的控制也要提到日程中來,比如SO3等可凝結顆粒物、濕煙氣液態水中的溶解鹽顆粒物等,同時注重煙氣治理設施的運行優化和火電煙氣排放自動監測監管,以實現火電行業常態化的環保排放。
技術上要規范更要創新。“清潔煤電”是目前火電行業的代名詞,這就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有業內人士指出,火電行業減排的技術尚未開展
標準化、系統化評估工作,處理技術路線較多,技術的不規范性不僅使火電行業減排治理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很難在行業中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技術實施方案,使在排污許可證申報及制定等過程中存在偏差。
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十四五”期間,火電減排技術將向高效、清潔、靈活、低碳和智能方向發展。非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二氧化碳減排控制技術、與可再生能源進行耦合發電技術等都將成為重點研究對象。
而智能手段則會成為火電廠精細化管理的一大驅動力。專業人士建議,將高級統計分析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到火電運行管理中,實現了火電廠運行經驗數字轉型、存儲、繼承和應用。
火電機組目前在我國發電領域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在新的形勢下,火電機組的減排迎來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同時這也將是火電行業減排的一大挑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