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2020年9月25日,首屆外灘大會把一項新的遙感技術帶上了熱搜榜單——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解決銀行了解農戶資產難的問題。據悉,衛星目前已經能識別水稻、小麥、花生等多種作物,準確率達到90%以上。
隱藏著巨大能量的“遙感技術”又被挖出了一角,讓人不禁想起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項研究預測,到2027年,遙感技術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多億元,且自2020年開始符合年增長率將接近12%。
在如此龐大的市場架構中,遙感技術在環保領域展現的“十八般武藝”會占多少呢?
尾氣排放
遙感技術已經直接運用于機動車尾氣排放監測領域,道路機械和非道路機械均有覆蓋,通過遙感和黑煙抓拍,推廣非現場方式監管。各地應用的反饋顯示,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數據聯網更是實現了信息共享,便于跨區域的聯防聯控。
危廢傾倒
據悉,廣東省中山市已經搭上了高分一號、二號衛星,打擊危險廢物違法傾倒行為。這也是市生態環境局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的方式開展航拍監控,城市施工裸地、無序堆放垃圾渣土、城鎮綠地變化等現狀的不同色塊標識,清晰易查,還支持實時定位。
垃圾違規堆放
這也是目前遙感技術涉及較普遍的一個環保領域,尤其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情況的掌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動態監測和分析能夠時刻提供數據,便于定位和及時采取清理行動,整治垃圾亂堆亂放行為。
裸地監管
裸地是揚塵污染的高發地段類型,利用遙感技術輔助揚塵污染治理,更精準,效率更高。據悉,北京目前已經能利用亞米級高分辨率衛星數據,極盡快速地進行遙感“掃”測,從而更好地切斷PM2.5中顆粒物的來源渠道,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
黃河摸底
一條黃河貫穿九州,如何徹底排污污染狀況,遙感技術、無人機航拍等幫了大忙。無論是排污口的排查,還是污染源清單制定,沿岸生活廢水入河情況,流域生態環境狀況等,都能在遙感技術的協助下,“精準丈量”,厘清各類數據。
自然保護地
衛星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2020年7月,已經開展了8次自然保護區、3次省級自然保護區、1次國家公園、1次長江經濟帶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累計發現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疑似問題線索94萬多條。
諸如此類,本文也無法盡述遙感技術在環保領域展現的“十八般武藝”,但其影響力毋庸置疑。據自然資源部剛剛發布的《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報告(2019年)》顯示,我國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持續完善,衛星數據獲取能力大幅提升。
2019年,生態環境部曾發布過《關于開展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在天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陜西、甘肅、青海等8個省(區、市)和山東濟南、江蘇泰州、山西運城等3個地級市開展試點工作,截至2021年8月。
通知稱,開展試點工作旨在加快構建生態環境遙感調查、監測與評估體系,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探索推動構建國家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體系,為全國開展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提供示范經驗。
新業態,新挑戰,遙感技術踩著環保發展的“鼓點”,融入了更深層次的時代樂章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