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總有人會問,如果下一秒災難來臨,你希望做的后一件事情是什么?事實上,人們一邊享受著自然界帶來的一切快樂,也一邊害怕著大自然帶來的災難。人類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自然災難,也一步步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更是在這中間一步步發展出了應對災難的科技力量。例如,為了應對地震,我們有專門的地震監測系統。
地震可以說是毀滅性巨大的災難之一了,它是由于地殼在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會造成震動,這期間會產生地震波。而地震波會引起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這就引起了地震。據了解,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我國的地震分布主要在五個區域,中國臺灣省及其附近地區地震分布海域、西南地區、西部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其實,地震的真正可怕之處在于,它是在瞬間發生,作用的時間很短,十幾秒到兩三分鐘之間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不僅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而且死亡人數眾多。
面對如此可怕的災難,人們不可能無動于衷。早在公元前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地動儀。直到如今,科學家都在不斷地探測這其中的奧秘。為了實現對地震的監測和預知,數代地震工作者歷經多年的艱苦努力,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從簡單到復雜,從粗放到精密,從單點到臺網,逐漸形成了地震觀測系統、地形變(重力)觀測系統、地下流體觀測系統、地磁觀測系統、地電觀測系統以及為上述各類觀測系統服務的地震信息通信系統。
地震監測系統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使人們提前做好地震防護,是減輕地震災害較為經濟的方法,監測的準確度也是世界地震學家所孜孜以求和奮斗的目標。如1975年發生在海城的7.3級地震,提前作出了中期和準確的短臨預報,使震區的人們能及時地進行地震應急措施,從而減少幾萬人的傷亡和40多億元的經濟損失。可見,發展地震監測方面的科技也是分外重要。
現下,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迅猛發展,各個方面都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升級原本設備,地震監測系統也不例外。3月4日,據科技日報訊,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聯合研發的人工智能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于四川、云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據悉,無人操作的“智能地動”監測系統所計算的結果與原本需要專業人員人工計算處理結果的準確性非常接近。地震專業人員采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信息。直到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
然而,地震監測是需要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監測計算的,這對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這一“智能地動”監測系統的出現,大大減輕了人的勞力,不僅如此,還能更快地作出準確參數匯報。經過對比,“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就可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而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自動速報系統需要3—5分鐘計算時間后才能報出地震信息。
據中國科大張捷教授介紹,這套人工智能地震監測系統已經投入運行一年, 成功地測試了多個國家的地震數據。目前,這個系統的研發團隊正在與其他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監測機構探討合作和推廣計劃。成熟的科技是人類的自我保護利器,合理開發利用更是為人類的進步提供動力。希望在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終有一天,人們面對自然災害,可以無懼地撐起科技的保護傘。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