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人物】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高科學技術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曾慶存院士哦。
據悉,中國國家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1999年設立、2000年度評選頒獎,至今已走過20年歷程,除2004年度、2015年度空缺外,之前共有31位著名科技專家獲此殊榮。
曾慶存院士,1935年出生于廣東省陽江市。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在前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 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氣象學會、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慶存是著名大氣科學家,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志一一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潛心基礎研究,著力原創,并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大氣科學、地球流體力學和氣象業務的高層次人才。
我們都知道,早期的天氣預報,除了簡單的地面觀測設備,很大程度依賴預報員的經驗。上世紀50年代,美國氣象學家利用計算機制作了第一張24小時天氣形勢預報圖,數值天氣預報一詞正式使用。
在蘇聯留學時,曾慶存加入了對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行列。他發現,影響數值預報準確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各種天氣參數繁多且尺度不同,難以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計算方法。“能否隱去對方,先各自計算氣象參數,再加以整合。”那個年代,計算機可是個寶貝。曾慶存每天只有10個小時的上機時間,而且是在深夜。在導師指導下,曾慶存白天用紙算,晚上帶著紙條上機驗證。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1年,曾慶存“半隱式差分法”數值預報,讓天氣預報從望天看云的民諺和經驗,轉變為應用更可靠的科學理論和數據。很快,這項成果在莫斯科世界氣象中心得到應用,預報準確率提高到了61%。但曾慶存沒有留下來享受榮譽和掌聲,他選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國家需要我回去搞建設!”
文章后,我們要了解,氣象觀測是研究測量和觀察地球大氣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大氣現象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門學科。 主要有大氣氣體成分濃度、
氣溶膠、溫度、濕度、壓力、風、大氣湍流、蒸發、云、降水、輻射、大氣能見度、大氣電場、大氣電導率以及雷電、虹、暈等。從學科上分,氣象觀測屬于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
氣象觀測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大氣遙感探測和氣象衛星探測等,有時統稱為大氣探測。由各種手段組成的氣象觀測系統,能觀測從地面到高層,從局地到的大氣狀態及其變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