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據報道,就像有些蛇通過感知紅外輻射,可以在夜間“看見”一切,中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簡稱“UCF”)的研究人員正致力于仿生蛇類視覺,不斷提高夜視相機的靈敏度。
增強夜視相機的性能將有可能改善其用于太空探索、化學和生物災區以及戰場時,可觀測到的內容信息。
近,UCF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他們在夜視研究方面的進展。
UCF納米技術中心副教授Debashis Chanda是此項研究的研究員,他介紹:“憑借我們開發的紅外探測器,您可以在黑暗中,從被觀察的物體上獲取更多的信息。”
“比如,在夜間,你帶著夜視鏡看某人,由于人身體散發紅外輻射,你可以看到他全身的紅外影像。在他身上可能隱藏著武器,該武器可發出不同波長的紅外光,但是即便是使用當前市面上昂貴的低溫制冷型紅外相機,你也無法看到它。”
然而,Chanda和他的團隊開發的紅外探測器不需要用液氮將其冷卻到零下196攝氏度,就具有足夠的靈敏度以探測不同的紅外波長。其次,它的運行速度也比現有的夜視相機快很多,雖然后者不需要冷卻,但是處理圖像的速度較慢。
在電磁光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光波長大約為400至700納米,這就是所謂的可見光譜。
在這項研究中,Chanda和他的團隊研究的是更長的波長,擴展到大約16000納米的紅外光區。
UCF開發的紅外探測器能夠在人眼不可見的紅外區域辨別不同的波長。因此,它可以根據其發射波長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的物體。
當前的夜視相機無法基于紅外輻射波長的不同來區別物體,而只能將所有波長聚集在一起,因此透過紅外鏡頭,即使是幾個不同的物體,也只能看到一個整體。
Chanda表示:“這項研究真正實現了可動態調整的紅外探測器光譜響應,或者換句話說,你可以選擇想要看到的紅外'顏色'。”
Chanda還說道:“有了這項新技術,除了
標準的夜視顏色(綠色、橙色或黑色)外,我們還可以指定其它的紅外‘顏色’來代表反射不同波長的紅外光的物體。”
對天文學家而言,這意味著將有可能使用新的
望遠鏡查看到以前在紅外波段看不見的信息;在化學和生物災區,這意味著可以通過拍照對區域內的氣體進行光譜分析來監測污染物,比如根據紅外光與化學分子的特定吸收,判斷是否有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等。
開發這種高靈敏度、非制冷的新型紅外探測器的訣竅在于,將二維納米材料石墨烯改造成可以導電的材料。
研究人員將這種材料設計成不對稱結構,這樣當吸收的光照射到材料的不同部分時就會產生溫差,溫差導致電子從一邊流向另一邊,從而產生電壓。
UFC納米科學技術中心、光學和光子學學院和物理系教授Michael N. Leuenberger,是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他開發的模型也驗證了這個過程。
研發人員通過一次一個像素來測試紅外探測器捕捉圖像的能力。
雖然目前該紅外探測器的商業化尚需時日,但相信終有一天會集成于相機和望遠鏡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