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糧食實現了連年豐產。我國糧食產量在2003—2015年實現了“十二連增”, 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至今已連續7年超過1.2萬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我國糧食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質”方面卻存在不少問題。由于受到環境污染、農藥使用不規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在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等方面比較突出,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天(10月16日),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健康飲食實現零饑餓”。在保障糧食數量安全的前提下,糧食質量安全已越來越受到重視。
糧食質量安全關系著國民健康、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糧食的總產量;另一方面,加強糧食質量檢測,提高糧食品質也尤為重要。
資料顯示,我國糧食中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檢出率高,廣泛存在于民眾大量消費的玉米、小麥、稻米等糧食中。此外,我國1/5的耕地面積被重金屬污染(近2000萬公頃),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這也成為了制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糧食收儲等環節缺乏現場快速鑒別手段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無法對超標糧食進行有效識別和分級存放,難以實現有效的監管。
2017年,我國開始實施糧食工程,開展糧食產業鏈“五優聯動”,預期到2020年建成糧食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體系,解決糧食質量安全監測預警與檢驗能力不足、基層檢驗監測機構嚴重缺失等問題。
為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工程計劃,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強糧食質量監管,完善檢測能力建設。湖北、山東、湖南、安徽等地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站等開始招標采購糧食質量
檢測儀器,為糧食質量安全和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另外,面對海量的檢測樣本、五花八門的糧食種類,僅僅依托實驗室的
色譜儀、質譜儀等設備,根本無法滿足需求。發展低成本、快速、高靈敏的生物快速檢測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
201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技部聯合發布“科技興糧”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大力實施“科技興糧”要積極推進糧食質量和安全科技創新,突破快速檢測技術瓶頸,研發糧食收購現場快速自動采集和質量檢測儀器設備;研究建立我國主糧品質分類體系,開發專用糧食品質評價儀器等。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檢測需求每年保持著15%的增長率,免疫快速檢測技術已成為快檢市場發展的主流技術。該技術無需專業人員操作,成本低、便攜,非常適用于基層糧食質量檢測和監管部門使用。
隨著檢測范圍的擴大,每年我國各級檢測機構都積累了大量的糧食檢測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和知識挖掘,將有效提升糧食質量安全預警能力。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提出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糧食行業是大數據產生和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
目前,我國科技人員已經研發了系列重金屬、真菌毒素、農藥快速檢測技術,通過加大糧食污染嚴重地區的樣品采集密度,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糧食質量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統,構建糧食質量安全分類監管、量化分級管理和電子追溯和預警系統將成為可能。
面對糧食安全新憂,國內一些儀器企業也開始致力于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為農田環境、現場收購、運輸儲藏、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提供檢測解決方案,為糧食的安全管控提供有力保障。
糧食安全是國之根本,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居于首位。在保障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先進檢測技術,滿足人們對糧食安全營養、健康的需求,讓中國人的飯碗在科技的支撐下端的更穩、更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