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8月13日,全國力值硬度重力計量技術委員會發布了《重力儀校準規范》征求意見稿,并向各位委員及各位專家征詢意見。意見反饋郵箱:wushq@nim.ac.cn或fengjy@nim.ac.cn。
重力儀是直接測量重力加速度值g的精密
計量儀器,廣泛應用于計量科學、國防軍事、地質勘探、地質研究及地震預報等領域。現有重力儀按照測量原理可分為光學干涉型和原子干涉型,按照測量實現手段可分為自由落體型和上拋型。盡管原理不同,各種重力儀終測得的是參考高度處的重力加速度,并進行必要的修正,包括地球固體潮、大氣壓、極移等,得到不隨潮汐變化的重力加速度值,終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在µGal量級。
目前,重力儀測量結果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可達到2 µGal。上商品化的儀器包括現在廣泛使用的美國Microg公司的FG5-X、A-10型重力儀和MUQUANS公司開發出原子干涉型重力儀AQG。在儀器國產化方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多年重力儀研制經驗基礎上,研制了NIM-3A型重力儀,參加了2013年第九屆重力儀關鍵比對,替代原NIM-2型重力儀成為新的重力加速度(法)校準裝置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此外,國內清華大學、中國地震局和中科院測地所等相關單位正在開展基于自由下落原理的重力儀研制工作,浙江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計量科學院開展的原子干涉重力儀研制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上,為了保證重力測量量值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一方面對長度和時間量進行溯源,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不同層次的比對活動來進行評估。盡管重力儀在相關行業有廣泛的應用,其國產化工作也在積極開展,但是國內對儀器的校準工作仍是空白,沒有合適的校準規范對其量值的溯源方法和溯源要求進行規定。為滿足重力儀的校準要求,促進重力加速度值的可靠使用,迫切需要編寫重力儀校準規范,確保重力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本規范根據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JJF 1001-2010《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和JJF 1117-2010 《計量比對》規定的規則編寫。
本校準規范在制定過程中充分參考了重力儀關鍵比對技術協議中的術語、符號與定義,以及相關的技術要求、技術指標和測試方法。本規范給出了重力儀計量特性的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
本規范引用的文件有GB/T 20256-2019 國家重力控制測量規范;《CCM和IAG重力計量策略》(CCM – IAG Strategy for Metrology in Absolute Gravimetry);《CCM.G-K2.2017關鍵比對和研究性比對技術協議》(Technical Protocol of CCM.G-K2.2017 and Pilot Study)。
本規范為發布,未有替代規范的其他版本和修訂內容表述。本校準規范適用于測量范圍在(9.77~9.83)m/s2 的重力儀的校準,它規定了重力儀校準的計量進行校準時的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校準方法、校準結果的處理及復校時間間隔。(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