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人物】王劍瓊至今清楚地記得次登上瓦里關山的情景。
圖為王劍瓊在更換降水采樣桶。
當時他從西寧出發,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到瓦里關山腳下,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路爬行7公里才抵達觀象臺。在實驗室和觀測場里,全是各種各樣看不懂的儀器,跟普通
氣象站完全不一樣。
王劍瓊的母親是一名氣象工作者。作為“氣二代”,王劍瓊打小就對氣象感興趣。高中畢業后,他報考了成都氣象學院(現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系環境工程專業。2003年,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回家鄉青海,被安排到瓦里關山實習。
作為我國一個大氣本底觀測站,瓦里關站是目前歐亞大陸腹地的大陸型基準站。臺里的儀器基本都是進口的,一旦出故障,返廠維修成本很高。站上2008年剛買的一個新儀器隔年就壞了兩次,每次返廠送回美國維修,需要三個月。
“這么好的設備擱在那里,半年采集不到數據,多可惜啊!”王劍瓊于是琢磨著自己學著修。儀器正常運轉的時候他不敢動,等到一出故障,專家上山維修時,他就跟上來一探究竟。現在,除了特別復雜的儀器外,王劍瓊基本都能修了。
2010年10月,王劍瓊到北京參加完
氣相色譜培訓后,帶著一大堆零部件和圖紙回到瓦里關,一個人連干4天,組裝出一臺氣相
色譜儀。從此,瓦里關成為全國四個本底站中先安裝運行氣相色譜儀的站點,這種儀器至今仍是站上復雜的設備。
在王劍瓊眼里,能“玩轉”這些儀器是很酷的事兒。
王劍瓊的妻子薛麗梅是他的大學同學,畢業后,薛麗梅從青島遠赴西寧嫁給他。結婚這么多年,王劍瓊常常要上山值班,一待就是10天。不值班的時候,他還時不時跑到山上處理緊急情況。王劍瓊明白自己對妻子虧欠太多,好在妻子非常理解他這份工作的意義,攬下家中所有事務,盡量不讓王劍瓊分心。
如今,臺里有10個人輪流值班,每組兩人。雖然大多數工作人員來自海拔約2000米的青海省西寧市,但每次換班時依然要經歷高原反應。“如同背著30斤的行李,爬兩步樓梯就氣喘吁吁,嘴唇發紫,怵的是缺氧,頭兩天幾乎睡不著覺。”王劍瓊說。
一次,臺里一個設備遭雷擊壞了,考慮到王劍瓊過幾天要接受采訪,一個同事就建議他“等記者來了再修”,可以好好露一手。可王劍瓊等不了這么久,他熬夜把機器給修好了。同事“罵”他不“機靈”,他也只好笑呵呵地聽著。
搭班的人之間有時會有救命的恩情。2006年10月,年輕氣盛的王劍瓊拖著患感冒的身子上山,工作中突然眼前一黑暈倒了。幸好當時另一名觀測員劉鵬就在身旁,劉鵬的妻子又是醫生,一番折騰才把他救醒。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這些情義是激勵王劍瓊前行的重要力量。
13年來,王劍瓊完成了對以往所有臭氧總量原始數據和報表的整理工作,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建立了我國本底站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觀測方法及流程,對溫室氣體數據進行篩分和質控,獲得較為完備的數據序列。
“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令人驚嘆。新的儀器又準又快又操作簡單。我做的東西還很淺,不能被稱為科學家。但我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照顧好家人,和同事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王劍瓊說。
(原文標題:“氣二代”王劍瓊:玩轉氣象儀器是很酷的事兒)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