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近日,富士康即將赴美國建廠的消息一出,激起千層浪。富士康方面稱,這將是有史以來外資公司在美國大的一筆新建投資,將為當地帶來13000個工作崗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作為龐大產業鏈的低端的代工,成就富士康的正是廉價勞動力。而赴美建廠,將面臨高出許多甚至高達一倍的人力成本。有媒體算了一筆賬,威斯康星州工廠員工年薪要高于美國目前平均水平,即不低于5.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6.03萬元。而在中國,富士康普通一線員工的平均年薪在5至6萬之間,美國建廠的人工成本是國內的6倍左右,這樣的選擇能為企業帶來利益嗎?
深圳富士康,工人正在流水線上工作(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當然,郭臺銘作為五企業家之一,不會隨隨便便拍板作決定,他早已意識到,廉價勞動力代工時代已經過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機器人代替人力是必然的趨勢。此次赴美建廠,富士康選擇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液晶面板業務,人力成本的占比很少。考慮到美國人力成本之高,使用更多的自動化技術,擺脫對勞動力的依賴才是佳選擇。前不久,富士康宣布與羅克韋爾自動化達成合作,將在富士康美國新工廠合作實踐互聯企業及工業物聯網的智能制造理念,部署先進的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打造高運作效率的制造系統。
這將是富士康轉型到工業4.0、朝著智能制造方向邁進的一大步,也為國內眾多儀器儀表制造企業帶來啟示。
自“九五”以來,我國儀器儀表制造業飛速發展,在制造業中占據一席之地。但由于我國儀表產業仍過于依賴低成本勞動力,而無法真正達到高科技產品出口。“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于儀表行業和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靈敏度更高、穩定性更好、成本更低廉……而這些進步都需建立在儀器儀表行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升級的基礎之上。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精密度程度的提高才能達到更高的效率,制造出更可靠的產品。
因此,借助計算機技術、實現機器換人才能進一步提升儀器儀表自動化程度,也是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許多儀器儀表企業正朝著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公司目標前進。
2016年7月,威勝集團的人車協作系統投入使用。利用新的七軸機器人與人力協同工作,實現生產效率提升45%,人力成本降低50%。威勝集團生產中心主任廖前忠表示,以前20個人連續作業一天才能完成5000臺電表,現在5臺機器人8小時左右就能完成,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威勝公司副總裁兼運營總監鄭小平接受采訪時透露,集團計劃再投入1.59億元進行智能制造升級改造,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資訊化系統全覆蓋的數字化工廠。河南、湖北、浙江等計量院也都建成智能
電能表自動化檢定流水線,實現全自動化機器人檢測。
當前,大陸市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早在2005年前后,我國就已經出現“民工荒”、“招工難”現象。同時,隨著東南亞制造業崛起,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印度、泰國、越南等地遷移。
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及其變化的預測(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其次,經歷了金融危機機的泡沫后,發達國家意識到制造業是經濟的根本,美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加大對制造業的吸引力度。為重振制造業,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本國制造商回流。
在既有的優勢成本逐漸削弱,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雙重夾擊之下,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的困境。向著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邁進是我國儀器儀表乃至所有制造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富士康”的出走,對于我國制造業來說,何嘗不是一個警示。中國制造2025正揚帆起航,緊跟發展趨勢,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