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市場】 截至2016年,寧夏吳忠市戶表法熱計量統計安裝面積203.4萬㎡,占供熱總面積的24.7%,其中計量收費試點面積43.3萬㎡,規模不大,但很精細,這已成為“吳忠供熱模式”的一大特點,住建部多個獎項的頒布也正說明這一點。2016年8月在“熱計量技術深度研討會”上,吳忠熱力信息中心馬曉林主任用生動形象的圖表展示了熱計量數據價值挖掘和應用的魅力,讓滿堂聽眾耳目為之一新。那么他到底是怎樣看待熱計量的呢?不妨再聽馬主任為大家細細道來:
Q1:熱企是熱計量改革的主力軍,但是不少熱企對熱計量有抵觸情緒,歸根結底是熱企利益與熱計量兩者之間的矛盾所致,您是如何分析這種矛盾的?熱費是關乎熱企利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目前的“兩部制”熱價制定,您有何建議?
馬主任:談到這個問題,往往是個禁區,有人說有些問題不能說的太透,但問題的本質不找出來,難點不點破,解決問題的出路就不存在。分析熱計量和熱企經營之間的矛盾,核心在于熱價,基本點在于企業的經營成本,解決方式在于熱企的運行技術水平。
不論面積熱價還是計量熱價,制定機制沒有市場化,更沒有真實反映熱企供熱成本,導致熱企成本倒掛,虧損經營,不符合企業發展特性,熱計量后的退費要退,補費收不回的矛盾更是讓熱企經營雪上加霜,負債加大。這些客觀的矛盾不解決,就沒有熱企敢大面積推廣熱計量。因此熱價制定機制市場化,才能讓熱企進入良性經營的軌道,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說到熱價制定的建議,兩部制熱價構成沒有問題。熱價制定的影響要素很多,就熱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定要根據市場因素、當地熱企運行情況、能耗水平、耗熱水平、室外天氣等,利用熱表數據做全面的分析,爭取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符合于市場規律。我相信終能解決這個矛盾,但路很長。
Q2:熱企的控制、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熱計量的發展,熱計量系統對熱企運行水平的考驗體現在哪里?吳忠熱力依托其信息化平臺正在向供熱智能化、專業化的方向轉型,熱計量數據為熱企的管理控制提供了哪些幫助?
馬主任:說到供熱運行水平與熱計量系統的關系,技術方面,從運行方式來說,大部分熱企運行調節采用的是靜態平衡調節方式,特別在二網上多采用質調節。熱計量系統由于
溫控閥采用通斷調溫方式,是典型的變流量運行,兩種運行方式的不兼容,對于熱企技術水平是個大的挑戰。設備方面,現有大多數供熱自動化
控制系統的控制策略不能適應熱計量系統;熱計量裝置只是個計算工具,目前并不能直接解決二網平衡問題,供熱系統原來的調節難點仍然存在,因此解決不了熱計量的按需供熱,還要面臨原有投資的硬件設備更換的資金投入,是對熱企管理、運行的另一個挑戰。
吳忠熱力公司這幾年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技術改造,逐步形成一套適用于我們企業自身特點的運行管理模式。針對熱計量系統運行要求,我們構建了全新熱網運行動態調控策略;按技術要求,自己改造了適用于熱計量的自控系統和
DCS系統。同時研發全新的熱計量溫控設備。
通過熱計量的數據分析,幫助我們準確地了解了建筑物的真實耗能水平;驗證熱價制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協助熱網動態控制策略的實施;實現按需供熱的量化管理和科學的購熱計劃;全面撐握供熱質量。
Q3:一進入冬天,供暖就成為媒體焦點、供熱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這種密切關注與粗放型的供熱環境不無關系,對于供熱行業和熱計量的發展遠景,您怎么看?對生產制造企業有何建議?
馬主任:針對主管部門對于供熱的關注,大家可能需要理解,畢竟供熱是關系民生的公共事業。供熱質量的滿意率低,導致大量居民供熱投訴,給主管單位帶來壓力,造成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但這更說明我們供熱企業運行水平參差不齊,存在一些問題。有問題就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地去解決。冷熱不均,供不熱,能耗高是行業內目前突出的問題,這與技術、管理、控制、運行的理念和水平密切相關。
所以當下我認為供熱企業的轉型顯得尤其重要。比如我們吳忠熱力提出轉型理念:能源生產向城市能源服務轉型;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轉型;運行上,人工或半自動化控制向智能化控制轉型;節能方面,高能耗向低碳、綠色、環保轉型;固定區域供熱模式向跨區域模式轉型;單一暖通人才用人體制向多元化、跨行業人才引進模式轉型。
隨著熱企自身的基本功扎實,企業轉型升級到位;國家熱計量政策的引導,地方政府對于熱計量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強建筑業對于熱表設施安裝標準和驗收,我們相信熱計量推廣工作必定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生產制造企業的建議,我只想說,通過我們企業一路走來的經驗總結:行業的發展潛力一定在于企業內部的創新,我們要給企業內部營造創新的氛圍和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學習新技術和理念,為企業良性發展提供源動力。同時生產企業仍然視產品質量為生命線,做好需求側改革,提供市場、行業需要的各性化、高品質產品。
(原標題:人物專訪 | 吳忠熱力:供熱計量與熱企運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