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剛剛過去,凄厲低沉的警報聲猶在耳邊。當日,各界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內手托紅燭,低頭哀思,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守靈暨燭光祭活動。
“國家公祭”雖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義將會一直延續。它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國恥,謹記南京大屠殺給我們帶來的傷痛,只有牢記屈辱史,才能明白祖國強大的重要。
歷史的車轍留下的印記告訴我們,只有富強才能不受欺辱。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和競爭力一路攀升,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許多重大成就。而對經濟增長貢獻大的當屬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制造業發展史也正是我國經濟發展史。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大幅提高,在世界發展中占領了一席之地。從2011年開始,我國制造業開始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制造大國。而作為制造業的基礎技術和裝備核心,儀器儀表行業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總產值已經接近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5%左右,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發展,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兩化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帶動了各個經濟領域對自動化的需求。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和應用,“十二五”期間重大專項投入50億支持鼓勵國產科學儀器發展。同時,隨著節能降耗、減少排放和低碳經濟成為國家長期國策,出現了一批高速發展的新型產業,如風電、核電、智能電網等,這些產業對儀器儀表來說都是巨大的市場增長點。此外,在自動化檢測技術、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作為裝備制造業中發展的載體,儀器儀表行業也從中受益。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提出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 。這對于儀器儀表中智能產品提出了一定要求,但這也正是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發展所存在的短板。相較于進口產品,國產高精密儀器在創新、研發能力上尚未有突破性進展,中產品市場仍被進口產品占領。面對這一問題,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將實施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強化智能制造標準、工業電子設備、核心支撐軟件等基礎。
相信在“十三五”期間,在儀器儀表將會取得實質性的發展。而在儀器儀表等制造業的推動下,我國經濟發展也將邁上新的征程。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每一個儀表人都應記住這段屈辱的歷史,以己之力,擔己之任,建設制造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