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市場】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2016年智能電表及配用電互動新技術應用大會”的主題演講,主要通過今年來表計圈與互聯網圈緊密合作的現象,思考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同時提出了對這種行業現象乃至整個行業未來發展的一種思索。能源互聯網下智能電表該如何抓住機遇,適時轉型,完成從傳統制造行業到互聯網服務行業的轉變。
背景
近幾年“工業4.0”、“能源互聯網”、“互聯網 ”、“智能電網”、“大數據”等話題趨熱,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很多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行業,很多傳統行業也依托互聯網,煥發新生。
智能電表作為能源互聯網基礎數據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幾年的使用量大幅增長。除國家電網傳統計量外,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方向,有電力需求側管理、能效管理、建筑分項計量、四表集抄等等。
現狀
表計、互聯網這二個原本少有交集的圈子,合作越來越緊密,比較典型的是表計行業的企業和互聯網行業密切合作甚至直接進軍能源互聯網行業。在能源互聯網背景下,表計行業逐漸呈現出新的模式。
成因探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這并非是偶然!從五年甚至十年之前,這一進程已經開始,很多人為這一天已經準備了很久、很久。
互聯網化的基礎,就是數據
從電、水、氣、熱公用事業領域延伸到高校、建筑、房地產、工商企業等更為廣泛的非公用事業領域,隨著中國構建能源互聯網設定的戰略目標:按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的方式,逐步實現2020年近期目標、2030年中期目標和2050年遠期目標,基礎的是電、水、氣、熱表計數據采集。表計的核心就是計量,計量結果就是數據,未來的合作機制和商業模式都是圍繞大數據而生。數據即基礎,這是表計的天然優勢和歷史使命。
互聯網即溝通
“生命不息,連接不止”,有人說“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我覺得更準確一點是溝通,連接是表象,溝通才為本質。
工具實現了人與人遠距離的溝通,搜索引擎實現了人與數據遠距離的溝通,智能電表接入互聯網后實現了電力設備與人的遠距離溝通。
通過對智能電表數據采集、分析和挖掘,進行設備優化和提升,后產生價值……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人與電力設備的海量數據進行的“有效溝通”,我們稱之為“大數據分析”,這是互聯網化有價值的環節,也是智能電表設備能力的延伸。
互聯網思維即
互聯網思維并非標新立異,也不是炒概念、玩文字游戲,這是對產業和產品在互聯背景下,從萬事萬物的本源和互聯的高度下,價值的重新思考和再認識。,并非刻意,而是創新。
如果十年之前,我告訴你,將來有一天軟件會搶出租車的生意,甚至弄得出租車行業崩潰和重新洗牌,你定會嗤之以鼻;
如果十年之前,我告訴你,將來有一天軟件會搶通訊公司的生意,使得通訊產業大大縮水,您定會呵呵一笑;
現在我告訴你,將來某一天智能電表平臺會搶能源公司的生意,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好笑?
互聯網時代,真正的競爭往往來自行業之外,這是模式的創新,這是新的商業模式對傳統行業的一種。此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這是一種漸變的、潛移默化的、緩慢摸索的過程。能在早期就有預見性的,必成時代。
何為互聯網思維?
大咖們的話可能大家都聽過,中心思想我總結以下幾點:
· 沒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難以應對新的商業模式挑戰。
· 一切以用戶為中心。
· 經營模式需要創新,甚至是。
· 超值的商業模式。
表計圈發展的思索
以上四點如何指導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表計圈的發展呢?
數據分享——電表企業的互聯網思維
表計行業的互聯網思維具體應該是什么?
在互聯網背景下,表計行業未來的地位和市場份額應該拿什么去衡量?
此問題,可能千人千語,筆者認為表計行業互聯網思維是從傳統銷售產品的企業轉變為一個數據服務提供商。未來,表計企業在行業內影響力不單純是靠銷售的電表產品數量,還要看提供的數據供多少人使用,同時數據產生的價值有多大的影響力。
當然成為一個數據服務提供商,并非一個簡單的轉變:
首先,產品必須過硬,這是先決條件;
其次,成本需不斷降低,這樣的產品才有足夠的競爭力,降低數據接入的成本;
再次,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相當份額,形成一定規模,這是先發優勢;
第四,有安裝、調試、數據接入、維保等服務能力,這是保障條件;
更進一步,的數據服務提供商能夠對原始數據分析、挖掘、預測,為節能改造、政府決策、行業發展等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一切以用戶為中心
這句話只要是產品人必定耳熟能詳。
用戶的類型多種多樣,提出的需求也是五花八門,如何篩選用戶的需求、抓住用戶的痛點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智能電表用于能效行業,安裝接入的過程中,同類公司遇到或者用戶反饋了一些比較共性的問題:
布通信線比較麻煩且安裝、人工成本比較高。
微功率無線在企業現場使用,通信的成功率不可靠。
能效用的電能表體積比較大,在配電柜現場安裝的位置比較局限。
企業安裝的智能電表數量都比較多,導致數據采集成本高,急需降低電表的成本。
安裝互感器需要協調停電,大大增加施工難度和項目推進速度,也增加了人工成本。
互感器企業沒有研究能效行業的需求,很多產品不適用現場。
智能電表的通訊方式、協議、規約不統一,行業產品兼容性差。
縱觀市場上各家公司設計的產品,能夠全面解決以上問題的。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真正為用戶著想,這樣的產品才有價值和生命力。
經營模式創新
之前提到了數據分享,那么數據誰會用?
· 政府
· 相關的行業聯盟
· 用電企業
· 節能公司
· 咨詢機構
· 平臺運營商
· 售電公司
使用數據分析的主體,對能源的認知層次和能力都比較高。這些主體未來都迫切需要的數據。
政府決策需要數據,行業聯盟指導行業內企業的發展需要數據,用電企業需要了解自身的用能狀況和在行業內的能耗標準需要數據,節能公司挖掘客戶和節能潛力評估需要數據,咨詢機構那更是離不開數據,平臺運營商本身就是做數據接入和分析的,售電公司的經營策略和市場預估也離不開數據。
表計企業的經營模式的調整:銷售產品從賣表計到賣數據,銷售目標客戶從電表使用客戶轉向數據使用客戶,銷售的策略是從提供產品到提供服務。
超值的商業模式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免費。” 免費只是一種形式,而并非本質。
商業本質就是要盈利的?;ヂ摼W商業的本質就是回歸人性,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讓用戶覺得物超所值。免費是容易讓用戶覺得物超所值的手段,可以短時間集聚大量的眼球關注和流量。積聚了關注和流量以后,可以通過新的商業模式獲得盈利。
比如一些比較成功的互聯網產品:付寶里商家入駐和廣告。
對于電表行業來說,未來低成本的數據接入將成為常態,如何讓用戶覺得數據接入是物超所值的一件事?——只有通過服務!
那么服務怎么做?
這是一個行業課題,也是大家都非常頭疼的問題。從數據到產生價值目前還是以人工分析或者是程序對歷史數據整理獲得一些結論,宣傳高大上,其實尚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行業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算法和模型的建立,希望未來會給用戶一個超值的體驗。
服務也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比較寬的概念。不僅僅要有讓用戶眼前一亮的招式,同時基本功也必須扎實和穩定,比如數據采集及時性、有效性和準確性、海量數據處理等等。
總結
數據空間上跨行業、跨地區、時間縱向上跨年度,可以說是海量。誰掌握的數據全面、真實,誰的數據用戶活躍,誰的數據分析模型優化,誰的數據服務能力強,未來誰有發言權。
夠短時間內集聚大量用戶,產生合適的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將會行業的潮流和方向。
總結下本文核心思想,四個字“以人為本”,不論是產品模式創新,還是經營模式改變,或者商業模式創新,都是分析了用戶的需求,將合適的產品提供給合適的用戶。
(原標題:能源互聯網和能效背景下看智能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