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上游】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至今,已經急需實施供給側改革強化發展。提過:“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被提到重要位置,表明中國改革思路已經從之前的側重以需求管理刺激經濟轉為將把更多側重點用于供給管理。集成電路也是如此。
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184億美元,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和原輔材基本依賴進口,量大面廣的集成電路產品如智能終端核心芯片、CPU、存儲器等尚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嚴重不足。
因此,從供給側改革出發,有效增加我國集成電路的供給,提升集成電路產品自給率,滿足國家安全和國內市場需求,將是未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出發點和著力點。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供給不足原因分析
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生產函數一般形式是:Y=F(A,K,L)。其經濟學含義為:總產出Y的提高需要通過優化資本要素K、勞動力要素L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A來實現。影響A的常見因素包括技術、政策等。目前我國集成電路還無法形成有效供給,主要原因可從K、L、A幾個方面分析。
從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要素A的因素來看:一是集成電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我國所掌握的核心技術較少。設計企業小、散、弱,制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后主流約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產業核心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
二是產業發展政策環境仍需改善。集成電路產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難以達到預期實際效果;稅收優惠方式單一,不利于引導創新型企業發展,對企業兼并重組中的稅收優惠政策如何制定和落實尚需進一步研究;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融資體系仍不健全,間接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單一,銀行類金融機構環節及相關報批手續多,耗時長,企業上市條件要求苛刻,難以滿足集成電路創業資金需求。
從資本K來看,集成電路制造業資本投入積累不足,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芯片設計屬于輕資產,容易集聚人才和知識產權,而制造設備等屬于重資產,在資本充足的條件下,設計業比較容易突破,而制造、設備、材料則需長期積累和長期投入才能實現進步,產業鏈環節的成長速度不一樣導致協同格局難以形成。這其中,材料、設備的發展需要制造業發展帶動,所以產業鏈協同中核心的問題是制造環節的發展。因此,資本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制造業,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終形成設計、制造、材料等環節的協同發展。
從勞動力L來看,集成電路人才相對缺乏:集成電路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在技術上有專長、在管理上有魄力的人物。目前,集成電路產業技術人才團隊相對缺乏,特別是集成電路制造領域里的工藝技術研發人才和設計領域里的設計人才缺乏;同時,集成電路管理人才和人才相對匱乏,沒有形成真正的人才聚集。
實施供給側改革應關注的幾個方面
供給側改革終的落腳點就是對生產要素K、L,以及全要素生產率A的優化與調整上,核心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A。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數據,我國全要素生產率2015年在不斷下降,1978~2008年,年均增長率達到3.7%,2009~2014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集成電路產業要在結合自身特點的同時,緊密結合供給側改革思路,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加大資本投入K,做優做強大企業
根據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現狀,可做未來5年基于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出推算。目前我國設計、封測、制造等全產業鏈中,制造業產出約占全產業鏈1/3,由于制造業是重資產行業,其投入大,約占全產業鏈投入的2/3。按照先進的制造業企業經驗數據,制造業每產出1元,需要3元的投入。
在此基礎上,假設5年后中國企業自行供給份額達到目前進口額的一半,即產出達到約1100億美元,那么制造業的產出約為400億美元,而投入需要約1200億美元,即約7500億元人民幣。從全產業鏈看,資金總投入需達到11000多億元人民幣。
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除了企業自籌,更需要國家創新金融體制,以國家各類產業投資基金以及低成本銀行去持續支持,才能滿足5年后供給滿足國內市場一半的需求。根據集成電路產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驗,前幾名企業往往占據細分領域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呈現“大者愈大”的寡頭發展格局。
將意味著極大的經營風險。因此,我國要想在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必須集中資本投入,優化資本配置,著力培養1-2家大企業。
從技術、政策環境方面提高集成電路產業全要素生產率A
1.通過差異化技術布局,實現創新的可持續性。
目前集成電路技術主要沿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是線寬尺寸仍在不斷縮小,二是基于大量不同需求帶來的多種類型“非尺寸依賴”集成電路芯片,三是為滿足小型化而產生的系統集成技術。集成電路企業應根據不同發展方向進行布局,打造有差異化的創新產品,一方面繼續跟隨先進的技術步伐,另一方面,應基于物聯網等不同市場需求,繼續擴充“非尺寸依賴”集成電路芯片產能,同時進行基于小型化需求的系統集成技術開發,以滿足市場對不同工藝節點的需求,實現創新的可持續性和市場的多元化布局。
2.著力營造產業發展良好政策環境。
產業發展需要長時間、低成本的宏觀環境支撐。應全面降低企業的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等交易成本,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一是切實降低融資成本。據前面測算,我國集成電路1萬多億資金量的投入,假設企業自籌和各種投資基金的投入占一半比重,剩下的一半投入則主要靠銀行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總金額需達到5000億人民幣以上,其中60%以上支持制造業發展,主要用于制造業新生產線產能建設、新產品開發以及流動資金的補充等,運作方式可借鑒國開行與農發行1萬億支持地方基建的專項建設基金。
同時,配合集成電路產業專項建設基金,盡快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著重培育集成電路企業上市,在交易規則、上市規則、發行制度等方面給予合理安排,確保企業上市融資及各種資金退出渠道的暢通。
二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積極落實現有財稅優惠政策;加大財政研發補貼力度,以滿足制造企業同時研發幾代先進工藝的資金需求;對和重點支持企業所得稅在累積虧損填滿之前免征,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的抵稅額度;完善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并購重組的財稅環境等。
3、完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體制,全面提高勞動力L的素質和水平供給側改革中關鍵的一點是要優化人力資本。
集成電路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一是從教育上重視集成電路專業學科建設,將集成電路專業設為一級學科;二是要建立健全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教育和產業結合的力度,培育和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三是要加大對引進集成電路領域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出臺針對企業家和高素質技術、管理團隊的優先引進政策。四是要完善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科技人員科研成果轉化的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
集成電路產業屬于投入高、回報期長、風險大的行業,上技術壟斷已經形成,在我們發展的同時,先進企業也在前進,并不是錢砸下去就一路坦途。以目前先進生產工藝28nm生產線來看,一般前兩年半為建廠期,后兩年為產能爬坡期,生產線投入5~6年后才能產生效益。先進企業都曾經歷過長期的虧損,并在社會各方面寬容支持下得以成長這樣一個過程。
因此,集成電路產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自身發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體制政策環境的改善達到資本、人才、全要素生產力的全面提升,終實現產出的有效供給。以期達到在未來5年奠定產業基礎,在10-15年后在每個細分領域均有企業躋身陣營,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