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供銷差是令燃氣企業頭痛的問題,困擾著燃氣企業的經營管理。在供銷差形成的因素中,一個起決定作用的“軟件”是管理,一個重要的硬件就是燃氣表。
燃氣表
燃氣表的工況良好與否對實現公平、準確的計量和交易至關重要,同時計量也是事關燃氣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大事。
事實上,在燃氣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燃氣表的更新問題日益突出和嚴峻,大量老化損壞或超期的燃氣表沒有得到更新,而且隨著時間快速增長,見圖1。有的地區燃氣表使用時間嚴重超期,長達10幾年甚至20年的情況也不少,而燃氣表的壽命一般為8年。先不說計量是否準確,連基本的安全性能都無法保證。
說明:
數據由壹道(Oneway)咨詢據華潤燃氣、港華燃氣、新奧能源、中國燃氣2008-2014年報整理。因部分企業2008年以前的數據缺少,未統計2008年之前的居民用戶數。當年的居民用戶數并不一定全為新建用戶,部分為并購所得的已通氣用戶。在推算燃氣表更新數量時,暫當年較往年的新增數量為新建用戶。
據住建部《2014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2014年國內用氣人口4.21億人,根據《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戶均人口為3.02人,推算出用氣戶數約1.394億戶。
燃氣企業如果要更新燃氣表則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法律問題,從物權上講,燃氣表的產權屬于用戶,但實踐中管理責任屬于燃氣企業。再次,從利益上講,用戶沒有對燃氣表負責的利益驅動,因為大多數燃氣表逐漸老化一般都會產生少計量的現象,這“減少”了用戶支出費用,給燃氣企業帶來不利的供銷差。另外,越來越多的地方燃氣管理條例或“實踐慣性”都使燃氣企業實際承擔了燃氣表的管理和更新成本,但現行的燃氣價格公式很難完整、準確地反映這部分費用(有些地區以前有單列的燃氣表維護費或檢測費,后來都取消或合并了)。就燃氣企業而言,更新超期或因老化而損壞的燃氣表則意味著發生當期費用,不更新則發生長期的計量損失,不論哪種情況,用戶都是實際受益者,他們則不會關心燃氣表是否準確或安全,有的甚至不配合燃氣企業的管理行為。
當燃氣表因老化或超期帶來計量偏差或安全風險時,由于涉及民生問題(其實供氣合同實際上是個三方合同,政府部門隱藏其后),燃氣企業是不敢貿然行使停氣權利的。
管理方面
專業計量管理和技術人員缺乏
由于之前燃氣屬于福利事業,大部分都有政府補貼,燃氣企業對計量管理并不重視,在專業計量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養方面不足。雖然自2003年開始了深入的行業改革,但計量管理工作仍然落后,特別是部分然企業原有的燃氣表制造、檢測等部門剝離或關閉,導致專業計量管理和技術人員培養的平臺缺失,轉而主要依靠燃氣表供應商、計量儀器檢測單位(往往是隸屬于當地的行政事業單位,具有壟斷和強勢地位,存在價格高、服務差等現象)。
偷盜氣現象
,中國制造雖然在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利潤非常薄弱,對生產進行精益管理,包括減少燃氣費用,比如低端陶瓷窯爐業主就可能采取偷盜氣來減少燃氣費用的支付。燃氣企業和這部分用戶之間是貓捉老鼠的關系,而且偷盜氣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有破壞型——直接破壞燃氣表;有技術型——以技術手段使燃氣表少計量;有暗渡陳倉——通氣后另設一路隱蔽的旁通;有“里應外合”——用戶收買燃氣公司的相關人員,等等,以至于一些燃氣企業建立了專門查處偷盜氣的隊伍。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技術進步很難解決這個頑疾。
建議
① 燃氣企業應重視專業計量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吸收和培養,從依靠專業人力資源健全和完善燃氣企業的計量管理工作,特別是燃氣表的維護和檢測工作。
② 關于偷盜氣的問題,單純地依靠技術是難以解決的,應當利用征信、法律等工具促使用戶履約,法律方面已有先例。
③ 超期的燃氣表更新將成為一項重大的支出,燃氣企業應當對此作全面評估和測算,估計費用還是將計入氣費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