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每一個關注制造業新動態的人,想必都不會對“數字化制造”這一名詞感到陌生。但在國內工業領域的生產企業中,究竟有沒有一個活生生的“數字化制造”的樣本呢?事實上,在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坐落著這樣一家工廠——西門子傳感器與通訊有限公司。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家工廠可以稱得上是西門子自身在打造“制造業的未來”這一愿景上,一個非常成功的成果。同時,它為當前國內工業企業推進“數字化制造”,提供的具參照性的鮮活樣本。
西門子大連(SSCL)工廠成立于2006年、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工廠,主要業務是生產制造工業過程儀器儀表,如流量計、壓力變送器、物位傳感器、動態稱重產品等,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油氣、化工、電力、鋼鐵、醫藥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不難發現,西門子大連工廠之所以能夠成為接近西門子“制造業的未來”愿景,與這家工廠在多個維度上的特點和需求密不可分。
首先,西門子大連工廠所生產的工業過程儀器儀表,是一類兼具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質量等特點的產品。作為如此高要求產品的生產基地,對于在生產、物流、質量控制等各個方面管控水平的提高,無疑具有非?,F實的需求。
其次,西門子大連工廠無論在設備、技術的先進性上,還是在人員團隊上,管理模式和操作模式都代表了西門子在中國地區的高水平之一。例如,到目前為止,西門子大口徑直徑達3米的流量計標定現場就在這家工廠,其水準可見一斑。這樣的基礎,也為工廠實現“數字化工廠”創造出了良好的條件。
當然,大連工廠迫切走向升級的根本推動力,終還是來源于市場需求的轉變。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發展,過程儀器儀表這類產品在型號上越來越細化,要求在生產上滿足定制化、快速反應、訂單拉動式的生產模式。
西門子大連工廠總經理高興寧(Grosch Christian)談到:“由于儀表的定制化需求特點非常明顯,大連工廠產品線經過各種配置的組合變化,提供的全部產品配置可高達8400萬種,如此可觀的產品細分差異,即使大連工廠已經運轉多年,仍然沒有把所有的產品序列全部生產過。而且在如此龐大的產品序列選項基礎上,每年仍會產生很多新的需求,這對于工廠的各個環節都會提出挑戰。”
在這種趨勢下,大連工廠也迫切需要在生產人員編制、現有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實現生產的柔性化和產能的倍增。由此,這家勇于成為產業升級工廠,正式拉開了以通訊與IT為途徑提升全廠價值的序幕。
多種通訊方式的交織共贏
我們常說,工業通訊是貫穿于現代工廠各個環節的“神經系統”。隨著當今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數據信息越來越多,工業通訊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就變得越發重要。西門子過程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工業通訊業務總經理錢曉倫指出:“可以說,一家企業要想實現‘工業4.0’,就要首先實現“數字化制造”,要首先實現‘工業通訊4.0’。工業通訊體系的升級,是整個企業實現整體優化升級的先決條件和基礎。”
對于西門子大連工廠而言,要想實現“工業4.0”的遠期目標,實現“數字化制造”是核心的步驟。打造一套的工業通訊架構也成為了其升級的一個重要途徑。西門子功能靈活、性能穩定可靠的SIMATIC工業識別技術(RFID),覆蓋全廠的SCALANCE工業無線網絡和高可靠、高穩定的SCALANCE工業有線網絡,無疑成為了大連工廠“工業通訊4.0”體系中大的三個亮點。
首先,SIMATICRFID系統的采用,大大改善了生產信息和物流信息追溯的狀況,有力實現了信息流與物質流的實時同步。據了解,當前大連工廠應用的SIMATICRFID系統,可以對產品及其組件的全部在廠環節進行各項信息的追蹤,貫穿全部20多個工序。形象一點地說,產品在大連工廠途經的任何一個環節中,其各項“身份”、“履歷”、“生涯規劃”等檔案信息將會藉由SIMATICRFID系統一路緊緊跟隨在其左右。
對此,高興寧指出,儀器儀表產品的生產工藝非常復雜,包括高溫,高腐蝕的工藝環節,需要不受到這些因素影響的、可耐受極其惡劣工業環境條件的SIMATICRFID系統來實現信息的追溯,而紙質的條碼是無法經過這些工藝考驗的。而且SIMATICRFID標簽可以按批次的循環使用,是一種既方便又經濟的選擇。他談到:“SIMATICRFID的使用,一開始是先廣泛應用在技術條件高的汽車制造業里,今天我們從汽車制造業借鑒這種有價值的技術,將其用于儀表生產中,也正是考慮到了儀表產品生產中在精密、多樣性、定制化和可追溯等方面的現實需求。”
負責工廠制造的經理智新標也談到:“傳統信息追蹤采用的紙質單據,需要操作人員不斷地記錄、核對,不僅可能出現錯誤,而且一旦發生修改,很容易導致延遲甚至信息不對稱。而依靠SIMATICRFID這種工業識別技術,其數據源是統一的,無論是工序的傳遞還是信息的修改都是在系統內自動完成的,不會出現任何錯誤。這種數據源統一的思想,也是智能工廠理念的一個重要體現。”當然,據了解,在SSCL大連工廠中,并非所有的儀表生產線都采用了SIMATICRFID技術實現產品生產過程信息可追溯,條碼識別、及個別環節的紙質單據仍然存在。對于這個細節,智新標道出的理由令人頗受啟發,他說工廠采用SIMATICRFID是因為它的作用明顯,又不受工藝制約。而且有些外協的工藝,進度、狀態追溯起來非常方便。但如果考慮到性價比,在一些產品工藝上,條碼的作用目前還是可以應付的。長期在生產一線負責的智新標,能從生產需求的實際出發,并不一味地追求先進技術應用,而是按需推進技術升級。這是非常值得國內工廠借鑒的務實的經驗。
而SCALANCE工業無線網絡的廣泛應用,同樣是西門子大連工廠的一個亮點。據了解,通過廣泛采用“AC 瘦AP”模式(即由SCALANCE無線局域網控制器對若干SCALANCE無線接入點進行控制、管理、配置的模式)的無線組網方式,大連工廠實現了全廠無線網絡的覆蓋,并使SIMATICRFID系統的信息得以實時接入工廠網絡。在這種模式下,SCALANCE無線局域網控制器不僅可以自動檢測和調整各個SCALANCE無線接入點的負載量,實現其負載均衡;同時還可以根據周圍的無線干擾情況,自動調整SCALANCE無線接入點使用的信道,使其免于受到干擾。以上這些智能化無線組網的功能特點,都保證了整個網絡的健壯性和可靠性。
西門子大連工廠IT部門負責人孫海燕談到:“今后,工廠里會越來越多地出現移動辦公的趨勢,人們不再長期坐在固定的辦公桌前工作,而是隨時會深入到生產車間現場,或是不時移動到各個會議室里。而在這些條件下,都需要能夠隨時隨地聯網辦公,我們必須為這樣的需求做好準備。”所以在大連工廠,一個無處不在的SCALANCE工業無線網絡系統得以搭建起來,不管員工身處辦公環境還是生產環境,都不會感到任何的信息屏蔽和阻礙,達到了系統資源大的優化整合,也實現了信息的大化共享。
在完全依靠有線網絡連接的情況下,任何生產環節和設備的調整、任何布局的優化都可能面臨重新布線,同時還存在較多的線纜損耗、線纜維護的問題,無形中帶來了很高的成本。而采用無線覆蓋后,任何生產布局的優化和調整都不再帶來改變網絡硬件設施的問題,換到任何位置都能夠保持無線網絡連接的暢通無阻。用孫海燕的話說:“無線網絡架構經過一次初始投資之后,幾乎是一勞永逸,它節省的是今后長期的、難以估量的改造和維護成本。”
IT:點石成金的妙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連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每套產品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ERP、PLM、MES等系統也陸續投入使用。這就使得大連工廠的IT部門必須要開始考慮,在各種系統應用的復雜環境中,怎么提供一個更穩定更的IT應用平臺。而且隨著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化,IT部門也開始更多地投入到業務流程的優化上。
孫海燕談到:“現在,我們的職責是審視各種業務應用,找到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哪些地方可以更加智能化,減少不必要的手工工作。俗話說‘沒有好,只有更好’,這種持續改善的過程幾乎是沒有盡頭的。”
談到當前業界關注的智能化生產,孫海燕認為,智能化的生產單純依靠IT部門或單純依靠生產制造部門都是難以實現的,必須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她指出,生產部門通常會更多地從生產控制、生產過程的角度去著手,而IT部門則會幫助他們做一些軟件上的優化,并充分利用網絡與通訊的力量來挖掘信息帶來的潛力。即便生產部門有再高精尖的制造設備,如果脫離了網絡平臺和通訊平臺,也是運轉不起來的。尤其是現在的智能化生產,很多時候是依靠信息的高速傳輸來實現的,從投入生產到生產制造的每一個工序,每一個步驟,這些都要做一個信息流的控制。
比如,對PLM的應用,就是大連工廠業務協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據孫海燕介紹,PLM是從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進行管理,從初形成市場意向的時候就要開始使用PLM系統,接下來一路從市場分析、市場調查,到產品的研發、圖紙的設計,再到投入生產,一直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完結,都離不開PLM系統。
這些信息化系統能否發揮大的作用,關鍵的因素還是使用系統的人。各部門的員工是不是有足夠的經驗去把控這個系統的一些應用,是不是能發掘系統的潛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系統實際的應用效果。對此,孫海燕深有感觸:“比如開始,員工對系統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操作層面,但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他會開始關注在他的流程里有沒有一些可以優化的地方,或者是否需要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改進。逐漸地,他們還會主動運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系統和報告系統,對管理工作起到更好的支持作用。”為了滿足各個部門系統使用者這種越來越高的需求,IT部門也會竭盡全力為他們提供支持,比如在挖掘系統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也會自己做一些開發。
讓孫海燕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配合,大連工廠的生產部門和IT部門的配合越來越緊密,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讓價值的提升越來越流暢。孫海燕談到:“如果IT部門單打獨斗,可發揮的價值并不大,IT必須和業務部門緊密結合,價值才會成倍地體現出來。而且,不僅每個部門的流程可以得到優化,多個業務部門之間協同工作的流程也具有很大的優化潛力,我們IT部門必須要把這種‘催化劑’的作用不斷地體現出來,實現持續的改善。”
高興寧有一番話,恰恰為精辟地指出了工業通訊和IT信息化技術在未來的無窮潛力,這不僅僅是對于西門子大連工廠而言,更是對于整個產業中每一個希望提升競爭力的企業而言的。
他說:“企業要實現‘工業4.0’必須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實體世界中的自動化,另一條腿則是虛擬化世界的信息化。而首先要構建先進的網絡硬件環境,建立統一的語言系統,并不斷發展下一代智能化的應用,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實體世界和虛擬化世界的無縫互聯,包括設計到生產的互聯、移動設備的互聯、機器與機器的互聯和物聯網應用,為‘工業4.0’愿景的真正實現打造出堅實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