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地溝油的回流濫用問題層出不窮。地溝油因其來源性廣,成分異常復雜,國家質檢部門對于地溝油仍沒有快速、有效的檢測手段。 在丁洪斌教授指導下,博士生吳鼎等采用該實驗室先前開發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技術對自制的地溝油進行大量實驗測量,取得了初步成功。
揮動手中的鍋鏟,反復“煎、炸、炒”,這不是餐館后廚,而是大連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的樣品準備室。客串“廚師”角色的是該校博士研究生:吳鼎、海然、趙棟燁、劉平,他們不是在準備午餐,而是在進行地溝油樣品制作,為開展地溝油檢測實驗做準備。
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地溝油的回流濫用問題層出不窮。地溝油因其來源性廣,成分異常復雜,國家質檢部門對于地溝油仍沒有快速、有效的檢測手段。隨著地溝油的提煉、精煉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基于外觀(如顏色,氣味,透明度等)和PH值及電導率等的單一指標的地溝油檢測方法更難以奏效,檢測難度進一步加大。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如何實現地溝油的實時、快速、有效的檢測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 2011年,國家衛生部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這一舉措引起了該校博士生導師丁洪斌教授的關注,經過一系列論證調研,他們決定對這一課題發起挑戰。
在丁洪斌教授指導下,博士生吳鼎等采用該實驗室先前開發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技術對自制的地溝油進行大量實驗測量,取得了初步成功。為進一步驗證該技術的可靠性,在大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潘煒老師幫助下,他們又對幾種典型的地溝油樣品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發現了地溝油樣品的LIBS光譜特性, 通過提取元素及官能團等特征譜及相關性統計分析,成功找到了地溝油的“指紋”,破解了地溝油檢測難題。為地溝油檢測提供了一種實時、快速、有效檢測的新方法。
在實驗的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諸多挑戰,沒有現成設備,研究團隊就自己動手搭建。在進入研究的數據整理階段中,由于分析研究過程中需使用統計學和人工神經網絡等新知識,他們就堅持周末及寒暑假補充知識。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不輕言放棄,在不斷的探索中取得進步。然而談起這些,他們并不覺得辛苦,因為他們說他們在做自己熱愛并堅守的東西。研究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已經進行原理實證,期間研究人員嘗試了各種方法,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卻沒有取得較大進展,然而他們并不放棄,在老師的不斷的指導和課題組成員的相互交流鼓勵下,研究人員克服枯燥、夜以繼日不斷的探索,終突破瓶頸期,取得了預期的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發表于中國科學院雜志社《科學通報》上,成為該期雜志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并在近日第八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會議上被會議主席作為亮點引用。另外該成果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主流媒體新聞EurekAlert!以“Chinese scientists u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to identify toxic cooking `gutter oil`”為題在物理學家組織網特別報道并被廣泛轉載,物理學家網主要報道來自各大研究機構的物理創新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科學和重大技術前沿突破。此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獲發明授權(號:ZL 201110404691),儀器設備制造商美國TSI公司和法國iVEA公司以及國內深圳和大連等高科技公司均希望轉讓或共同開發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