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注定是檢驗檢測認證市場風起云涌的一年,也是國有檢測檢驗機構與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互搏的一年。而誰在這亂象叢生中搶到市場,誰就是這場改革風暴的勝利者。
2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編辦、國家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事實意見》,稱國家將全面整合全國范圍內各行業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并進入市場化進程,與非官方背景的機構同臺競爭。
改革風云動,市場活力涌。在國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和變革的熱點與焦點之下,作為八大高技術服務業之一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產業(以下簡稱“第三方”),目光齊聚這一潛在的市場機遇,如何適應改革?如何做大做強檢測業務?如何在民生市場中獲得更大收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在思考的同時也不忘摩拳擦掌,一場各顯身手搶奪“蛋糕”的較量一觸即發。
蛋糕巨大
2013年,中國貨物出口2.2萬億美元,貨物進出口總值達到4.1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位列貨物貿易。
伴隨市場經濟一體化,現代服務業作用日益突出,成為經濟要素流動和產業分工的主導力量,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為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發展現代服務業納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指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突出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根據質量檢驗檢測行業研究報告預測,2013年我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為1678億,到2014年為2105億,2015年將達到2574億。根據《2014~2020年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檢測市場,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占60%,而第三方檢測僅占40%。具體來看,國內市場上以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為主,占比高達91%;而進出口檢測市場上則以第三方檢測為主,占比為84%。“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使國有檢測機構在形式上撤去官方屬性,正式參與到與民營機構、外資機構的市場競爭中來。與此同時,也將帶來其原有的近600億的檢測市場,在檢測政策尚未完全向外資開放的情況下,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將成為大受益者。”行業相關人士對第三方檢測市場發展充滿信心。“據統計,寧波市共有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近70家,年收入30億元,成為全市第三產業的新秀。”寧波認證認可協會會長陳繼新表示,寧波是我國外向度較高的城市之一,“第三方”產業發展迅猛,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份公開的數據表明,我國入世后的5年過渡期內,全國經考核并通過許可的第三方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共70家,到2013年8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第25份對外公告,批準在我國境內設立的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已升至295家法人單位,營業網點達431家,從業人員達5萬人。
這些數據雖然只是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的一個側面,卻映射出包含檢驗檢測在內的以高技術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發展日新月異。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已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首季增加值占比更是達到了49%,成為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標志,令人鼓舞。
亂象叢生
然而,伴隨著第三方產業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的是良莠不齊的局面與困境。
為充分掌握對第三方機構服務質量和產業發展情況,寧波檢驗檢疫局利用寧波認證認可協會這一平臺,以100家出口企業為樣本開展了調研,共涉及近35家第三方機構,結果顯示第三方產業存在弄虛作假、無序發展等亂象,亟待規范解決。
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中小型機構,成立時間一般不超過5年,既沒有檢驗、檢測、認證經歷,也沒有相關技術能力,有的甚至沒有資質,但其名稱前卻冠以“”、“北美”、“太平洋”等頭銜,企圖以此博取企業眼球,或者謊稱是跨國公司,擁有多地區服務經歷和度等等。“我們發現,有67%的出口企業表示在選擇服務機構時會以‘名’取人,有三成受調查企業曾經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陳繼新表示,用“頭銜當幌子”已成為第三方機構不規范問題的首要表現。
“我們在基層走訪調研時發現,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良莠不齊,主要表現在價格、服務、時效等方面缺乏市場自律。對服務項目價格不規范。78%的受訪企業反映第三方服務費用占出口成本7%~10%,是制約企業出口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服務質量和時效參差不齊,一些機構相對專業,能為企業提供信息傳遞、技術整改等增值服務,一些機構則問題百出,連基本的服務質量都不能保證。”鄞州檢驗檢疫局綜合科副科長陳佳亮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