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一號)
當地時間10月1日“海洋六號”船抵達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這里是“潛龍一號”本次試驗性應用的工作區。“海洋六號”船已于前一航段利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對該區進行了詳細的地形探測,并獲得了CTD測量資料,為“潛龍一號”的這次試驗做好了技術準備。
10月2日6時,“潛龍一號”迎來大洋深潛“處女秀”。7時25分,“潛龍一號”入水,鋼纜和止蕩繩迅速脫開。“潛龍一號”潛水器依靠艏部的下沉壓鐵正旋轉著無動力下沉。下沉幾千米后,潛水器自動拋載壓鐵,艉部的螺旋槳開始工作,潛水器按照指令懸停一段時間,繼而航行。
8時10分,還沒有達到拋載深度,水面監控設備突然收到潛水器拋載后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海洋六號”迅速結束漂航狀態,趕往潛水器所在海面。減速、靠近,在船和潛水器相距幾十米時,水面監控系統向潛水器拋繩器發出無線電指令。砰的一聲,海面上騰起一團煙霧,一條細細的牽引繩猛然從潛水器艏部拋出,落在水上。與此同時,前端裝有撈繩器的繩索從船上拋向海面,穩穩地勾住牽引繩。絞車啟動,潛水器破水而出,很快被移到甲板上方。故障分析隨即啟動。經檢查,項目組懷疑是深度計的電纜出現問題,決定在之后下潛時用溫鹽儀的壓力數據代替深度計數據,深度計數據將只記錄而不參與控制,同時更換深度計的電纜。
10月4日,從第三個潛次開始,在確定各項性能正常的情況下,“潛龍一號”試驗轉入了試驗性應用階段。根據航次設計,每個潛次在試驗區內規劃了多條平行測線,進行近海底50米定高聲學、水文綜合探測。
2013年10月6日,“潛龍一號”第三次下水,執行應用任務。早晨6時,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潛器下水前的技術檢查和使命程序下載,7時30分開始布放,7時55分布放成功。1個多小時后,潛器無動力下潛至5080米的深度,開始在距海底50米的高度沿規劃路線作業。17時19分,“潛龍一號”在水下作業8小時5分鐘后,向水面監控系統發出了上浮信息,并于19時30分成功被回收至甲板。在作業期間,工作人員通過潛器傳回的數據信息,實時監測潛器工作狀態。數據顯示,潛器水下航行姿態穩定,準確按規劃線路航行作業。
當地時間2013年10月6日18時30分,在東太平洋5000多米深的水下無人深潛器潛龍一號工作近10個小時后,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浮出水面。至此,“潛龍一號”成功邁出了試驗性應用的步,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創下了我國自主研制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深海作業的新紀錄。
10月12日,歷時12天的“潛龍一號”試驗性應用工作結束,共進行了7個潛次的試驗與應用,大下潛深度5162米,在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進行海底探測28小時53分鐘,共完成了近海底聲學、水文等綜合調查測線92.1公里,獲得了約33平方公里的海底測深側掃資料、淺地層剖面數據以及相應的溫、鹽等物理海洋數據。
“潛龍一號”大洋試驗性應用的目的是全面檢驗潛器本體功能以及探測設備的技術性能,并對預定的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進行試驗性資源調查。結果表明,“潛龍一號”布放回收安全、順暢,潛器自主運動控制、高精度水下定位以及探測功能正常,說明“潛龍一號”在總體集成技術、深海導航及定位監控技術、高智能控制技術、深海探測技術、多聲學設備協調技術、布放回收技術等技術難點上實現了突破。通過對獲得的海底地形地貌、淺地層資料處理分析,數據質量良好,這些數據將為我國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區未來的開發提供寶貴的精細地形資料,顯示了“潛龍一號”特有的近海底作業優勢。另外,在整個下潛過程中,“海洋六號”船通過科學組織、嚴密施工,成功實現了4級及以下海況下潛器全天候安全布放與回收,克服了夜間作業的困難,探索了一套安全、、規范化的作業模式,為今后“潛龍一號”實現深海大洋的全面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