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實施工作會在京召開,會上向首批27名入選人員頒發了“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入選證書”。
馬長生,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首都疾病項目承擔人,被業內同行譽為“中國房顫消融人”;單忠德,首批科技人才入選者,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姚映佳,曾設計北京奧運會“祥云”火炬、將中國設計帶向世界的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副總裁……他們,是各自領域內的翹楚,是科技創新的帶頭人。如今,他們又有了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首批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入選者。
過去的一年里,“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北京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落地等方面取得驕人成績,而其中一定要提的,便是“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
2010年底,由北京市科委承擔的“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正式啟動,2011年7月23日,工程實施工作會隆重舉行,馬長生、單忠德等27名科技工作者入選首批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2011年底,北京市科委啟動第二批“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的報名工作。
自此,北京踏上打造科技人才“航母”的征程。
培育人才服務首都發展
2010年底,北京市啟動首批人才選拔推薦工作。在廣泛調研、凝煉標準的基礎上,突出“人才+團隊+領域”導向,經過初選、提名、專家咨詢、組織評價和社會公示等環節,確定了首批人才培養工程入選人員。
據介紹,首批人才選拔立足重點領域優勢項目,突出了“科技北京”建設需求;立足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突出了人才示范作用;立足人才團隊建設,突出了人才梯隊跨越式發展,充分體現了首都科技創新水平和人才培養導向。
“科技北京百名人才培養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重點人才工程,是實施首都科技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繼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啟動實施以來的又一個全市性的人才工程。該工程旨在服務“科技北京”建設,促進首都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首都科技現代化,加大對科技人才培養支持力度。用10年時間培養造就不少于100位具有水平的科技人才,建成一批具有水平的實驗室和科技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該工程計劃從2010-2020年,利用10年時間,通過項目帶動、產學研用結合、合作交流等形式,培養造就百名科研水平、管理能力突出、成果前沿、專業貢獻重大,能夠和促進新興學科形成與產業關鍵技術發展的科技人才;立足首都發展需求,構建一批由科技人才領銜的,成熟、穩定、的科技創新團隊;推動科技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產生的創新成果在首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帶動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高標準選拔人才堅持“三結合”培育人才
首批入選人員來自生物制藥、醫療衛生、現代農業、工業設計、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節能環保、公共安全、城市建設等13個領域,平均年齡44歲,年輕的僅38歲。其中,來自高校1人,醫院3人,科研院所6人,企業17人。
這些人是按什么標準遴選出來的呢?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介紹,人才應具有高尚的學術道德、突出的科研能力、的科研水平和開闊的視野,直接從事一線科研工作;要具備的科研統籌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項目管理能力;要具備出眾的個人魅力、團隊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培養和帶領一支的人才團隊。人才是圍繞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北京”建設,在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重大作用、具有突出貢獻、經過實踐檢驗,通過培養造就成為科技創新水平、創業創效中、產業發展中的科技英才。
閆傲霜說,首批入選人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立足“科技北京”建設需求,突出重點領域優勢項目。推薦工作圍繞重大新藥研發和首都疾病攻關、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數字化精密制造以及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清潔能源等優勢領域、重大項目展開;立足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突出人才示范作用。27名入選人員中24人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7名企業入選人員全部來自中關村示范區,充分體現了中關村人才特區在拔尖人才聚集、培養上的比較優勢;立足人才團隊建設,突出人才梯隊跨越式發展。入選人員均在50歲以下,絕大多數正處于45歲左右的科研創新黃金期,主持過國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并帶領一個的科研團隊,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間。
對于這批人才,北京市科委并非“一選了之”。閆傲霜表示,首先,北京市科委將堅持培養與重在使用相結合,立足首都發展戰略需求,適應首都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重點領域人才培養,始終把激發人才的活力、發揮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結合入選人員及其團隊實際情況和需要給予一定數額培養經費,同時支持和引導所在單位加大人才培養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投入機制。入選人員及其團隊可優先使用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儀器設備,開展科研工作。優先推薦入選人員領銜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申報認定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次,要堅持創新與創業創效相結合,在創新上,全力推動人才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取得科學成果或技術突破;在創業上,引導支持人才努力把成果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在創效上,積極促進人才成果能夠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為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市場交易政策指導和中介服務,加強對人才及其團隊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科技金融服務。
另外,要堅持項目與計劃資源相結合,把科技項目與人才培養工作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國家和市重大科技項目在人才及其團隊培養中的作用,發揮科技資源集成優勢,全面服務人才培養工作。對入選人員及時給予科研項目配套,推薦入選人員及其團隊承擔國家和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對于入選人員在研項目和申報項目優先給予經費支持和保障,充分發揮科技計劃對人才培養和支持作用。
突出“人才+團隊+領域”
在人才工程中,人才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個人,還承載著輻射帶動一個產業和重點領域的意義。據介紹,突出“人才+團隊+領域”導向是實施人才培養工程的關鍵。
“我們創新團隊的技術與產品服務企業100多家,先后為汽車、機床、模具等行業企業等提供服務,助推了北京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單忠德長期從事數字化無模鑄造精密成形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參與了北京市科委支持的重大項目“北京市汽車與裝備輕量化研發基地”建設。
這一項目推動了北京地區超高強鋼成形技術自主化的進程。在北京市科委項目的帶動下,該基地對北京市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北京裝備制造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項目的帶動下,單忠德的團隊已經初具規模。目前科研團隊的成員已有80余名,平均年齡32.5歲。“在團隊建設中,我的主要任務是科研交流、項目執行與人才培養,通過崗位制、雙周工作計劃、項目矩陣式管理、考核與獎勵等方式建設和管理團隊。”單忠德說。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科技北京百名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強化人才培養,持續推進科研隊伍上水平,致力于引進與培育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一批人成為科技及管理骨干,通過給崗位、壓擔子等方式,為科技人才的涌現創造環境。”單忠德表示,一個的創新團隊,需要的人才與科技骨干、合理的知識結構與學歷分布、創新的團隊文化與運作模式、良好的團隊年齡結構與科研隊伍,以及聚焦的研究方向與廣泛的國內外產學研合作。
榮譽背后是責任
“榮譽的背后是挑戰,更是責任。”對于科技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人才入選者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對于入選首批人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劉爵有著深刻的體會。1998年,事業剛剛起步的劉爵,入選了由北京市科委組織實施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為今后的動物病毒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隔10多年后,再次入選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劉爵感觸頗深:“與科技新星重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培養相比,人才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多元化人才培養投入機制、良好的科研條件不僅能使人才在培養期間得到跨越式發展,還可以使其團隊成員全面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逐步成長為新的人才。”
劉爵坦言,榮譽的背后,更多的是責任。從各位院士手中接過科技人才證書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肩負厚望,即將承擔起創造具有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技術產品的責任和使命!
而在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春海看來,人才必須要系統化的掌握行業發展趨勢與標準,搭建攻克核心技術的途徑與方法論,要能站在更高的層次,整個行業的發展,從而為國家發展作出真正的貢獻。基于此,郜春海希望帶領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持續在軌道交通信號控制領域,不斷開展自主創新,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