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文化產業化道路,實現文化強省,答案想必涉及方方面面,但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指標是創新(原創),基于此,人才始終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根本力量。換言之,要壯大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足夠的人才支撐始終是重中之重。從根本上講,文化產業的競爭就是人的能力的競爭,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就是人的建設與發展。
針對這一點,筆者身在基層體會較深。前不久一個從事醫藥行業的朋友告訴我一個本地的事例,說是一醫院從外地引進一臺先進的機器用于做手術,但恰逢當天有一個患者需要做手術,結果竟然連會開機的人都沒有,很多人甚至都看不懂說明書。這讓筆者想起了社會學中的一個詞"文化墮距"。大意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在變遷速度上所發生的時差,一般而言,物質技術的變化發生在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之前。很明顯,本地引進機器,物質技術上了臺階,但由于人的文化素質沒有追上去,造成了整體醫療文化的滯后。
其實,這類現象在基層并不少見,很多文化引進來,因為當地沒人搞或沒人會搞而致使文化不能"為我所用",甚至即便文化產品放到眼前,也沒有人懂得如何消費。這儼然提醒我們,文化產業化道理要想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足夠的人才支撐是根本動力。毋庸置疑,出人才才能出精品出效益,人才濟濟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文化發達的根本標志,也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只能依賴少數項目,依賴于較少的人才才能繼續,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很快就會凸現出來。人才的匱乏不僅會使那些具有人才潛質的人才失落,同時文化產業創新的發展將屈從于個別人才,而使它們陷入重視人才但又必須遷就人才的尷尬境地。特別地,這些人才一旦佛袖而去,靠所謂人才支撐的文化大廈或科技大樓將轟然而倒。
引鳳需要先筑巢,筆者認為,文化產業是否能夠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決定于各地方是否出手大方或重視人才的口號喊得多么響亮,而在于能否早日構建一個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在于是否及時為人才提供發揮其作用的舞臺。對此,筆者各地方在"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過程中應該注意兩點: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構建新型現代用人機制。要大力發掘人才,善于發現人才;要保護人才資源、善待人才、珍惜人才。要把人才問題提高到教育與人力資源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并落實到政策和行動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進政府部門轉變職能;一切妨礙留住人才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留住人才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留住人才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二是要構建起一個與各地方自身文化和教育實情相適應的、民主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現代用人機制和人才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框架。依然拿動漫產業來說,很多地方都有動漫產業,從事動漫產業的人很多,動漫產業園也很多,但為何很多企業還會感嘆真正善于創新真正懂得動漫的人不多呢?為何這些年來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剩下的?這種現象反映出我國很地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與市場脫節問題。因此要解決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普遍不足問題,可以走高校與企業合作道路,即由高校提供理論支撐,而企業大可走進高校教授實踐能力和實踐需要。這一點,可建立一批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面向國內外引進和造就一批高層次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
一言概之,筆者相信抓住了人才這個根本,就抓住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關鍵力量,也抓住實現文化強省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