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29日,中天科技裝備電纜有限公司的“超低溫高壓儀表控制電纜”經國家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完全符合要求,這種電纜用于“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劃,是目前規模大、影響深遠的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和技術可行性,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
8月29日,中天科技裝備電纜有限公司的“超低溫高壓儀表控制電纜”經國家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完全符合要求,有些技術指標優于德法兩國,標志著我國已成為第三個掌握這種核心技術的國家。
這種電纜用于“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劃,是目前規模大、影響深遠的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和技術可行性,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基于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2006年,中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覆蓋的人口接近一半。目前,核聚變反應堆正處于試驗階段。
經過該組織和中科院的嚴格考察,中天科技裝備電纜作為合作方參與到超低溫高壓儀表控制電纜的研發項目。2012年3月ITER組織、中科院、中天科技簽署聯合研制合同,這是中天科技裝備電纜進入科研領域的試航。
據了解,該項目大的技術難度是確保電纜在-269ºC(液氦)低溫、有持續輻射的環境中使用,對電纜在超低溫條件下的絕緣護套不開裂、大彎曲半徑、出氣率、承受的輻射劑量、外徑、耐高壓、使用壽命、原材料使用及工藝標準等都有嚴格要求。這在全世界都是難題,目前僅德國、法國掌握這種技術。
專家指出,超低溫高壓測量儀表控制電纜技術含量高、在高精尖領域運用前景廣泛,與普通電纜相比具有非常高的附加值,是中國電線電纜企業從資本密集型企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的標志,在重大的合作項目中展現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價值。中天科技裝備電纜在這一領域的突破,標志著中國電線電纜制造水平得到科研機構的認可,代表了中國先進的電纜制造技術。
中天科技裝備電纜精心安排,組織精干力量攻關。在研發團隊近8個月的不懈奮戰和精心設計下,經過數十次的材料選型驗證試驗,20多次樣品生產、試驗,終于于2012年8月成功研制出符合ITER各項使用要求的超低溫高壓測量儀表控制電纜。
ITER組織專家Felix和中科院專家宋云濤、劉素梅等一行到中天科技裝備電纜實地考察,并就合作項目進展情況進行驗收、交流,Felix先生對合作項目進展予以充分肯定,對中天科技裝備電纜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試制成功表示驚嘆,對公司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表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