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市場份額大幅度增加。同時,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裝備制造集聚區,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該規劃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精神,在總結分析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確定了發展重點方向及主要任務,并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規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市場份額大幅度增加。同時,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裝備制造集聚區,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規劃還提出,到2020年,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二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將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規劃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作出了詳細分析。
規劃稱,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產品可靠性低,產業鏈缺位;產業規模小,市場滿足率低;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等。
為此,規劃指出,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和調整。未來5-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期間,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加大裝備制造業的培育力度,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規劃將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列為“十二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重點,同時明確了具體的發展方向。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重大工程包括: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業化工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深海工程裝備發展工程、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規劃提出,引導區域制造業相對集中發展。緊密依靠本區域裝備制造業現有的制造能力和產業組織,堅持突出重點和特色的戰略取向,積極推進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優勢區域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和的企業;促進中西部特色化發展,建設裝備制造特色產業鏈;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裝備制造研發基地。
為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國家將從如下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措施: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實施技術改造、著力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突出質量品牌建設、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對外合作水平。
關于金融財稅支持,規劃明確,繼續實施現行裝備及基礎件財稅支持政策;編制裝備制造業重點技術與產品目錄,加快實施重大產業創新工程,大力支持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研制生產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落實有關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完善針對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體系和重大創新工程的相關進口稅收政策;建立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制造業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裝備;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裝備制造企業上市,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裝備制造領域傾斜;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開展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附件:《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