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研發快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馬海州課題團隊通過自主研發、設計、安裝、調試,建造了實驗型多級電解槽試驗平臺。該平臺的核心組件電解系統由一個高效液鎂分離陰極、多個碳質雙極和一個石墨陽極組成。課題組以青海察爾汗鹽湖副產氯化鎂為原料,利用該平臺開展了金屬鎂電解實驗。整體設備運行正常,已產出金屬鎂產品。
鎂資源是察爾汗鹽湖的優勢資源。老鹵經鹽田蒸發后可獲得純度很高的水氯鎂石,是氯化鎂熔鹽電解法生產金屬鎂的理想原料。85%以上的金屬鎂由皮江法生產,相比之下,電解法具有碳排放量低、生產過程連續、自動化程度高、產品質量穩定且均一等優勢。近年來國內外在海綿鈦生產電解鎂工序中已使用更為先進的多極電解槽技術,與鹽湖鎂業大型無隔板電解槽(單極槽)相比,具有電耗低、氯氣濃度高、自動化程度高、單體產能大等優點。因此,多級電解槽熔鹽電解技術將是“雙碳”目標下金屬鎂生產未來的主流方向。
海綿鈦生產電解鎂工序原料為還蒸后熔融無水氯化鎂。本次實驗原料為察爾汗鹽湖脫水氯化鎂,將鹽湖副產氯化鎂用于多級電解槽的研究國內外尚未見報道。該平臺為今后鹽湖鎂資源采用多級電解技術大規模生產金屬鎂提供了試驗依據和技術支撐。
實驗型多級電解槽試驗平臺的建立聚焦了鹽湖鎂資源,有助于鹽湖鎂資源的高效利用,對推動鎂產業快速發展和建設世界級鎂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試驗平臺正在申請專利保護,同時積極推進進一步的應用和成果轉化。
實驗型多級電解槽安裝、運行及產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