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由上海長三角非織造材料工業協會立項,南通大學、山東奧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豐原生物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起草的團體標準《非織造材料中生物碳含量檢測方法》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的編制。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時間2023年7月25日,意見反饋郵箱6274984@qq.com。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 1 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適用于生物基非織造材料測試,其包括不僅限于非織造材料成品、纖維材料、助劑等。
原理:
化學物質中的 14C 來源于空氣中的 CO2,在大氣平流層和對流層之間的過渡地帶由二次宇宙射線的中子轟擊單原子而生成。由于其放射性衰變,化石制品中不會有超過 2 萬~3 萬年的 14C。因此,14C 含量可用來追蹤空氣中 CO2合成的化學物質,特別是最近年代生產的生物制品。
為檢測制品中 14C 含量,首先需要將制品中的 C 全部轉換為氣態的 CO2并定量回收,通過如下方法檢測 14C 同位素豐度。
——方法 A:加速器質譜(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指加速器與質譜分析相結合的一種核分析技術;
——方法 B:液體閃爍計數法(Liquid scintillation-counter method,LSC),指通過閃爍分子檢測 14C 放射性衰變過程中釋放的β粒子來間接確定 14C 豐度的方法;
——方法 C:β-電離法(Beta-ionization,BI),指通過蓋革彌勒計數器檢測14C 放射性衰變過程中釋放的β粒子來間接確定 14C 豐度的方法。
檢測前處理:
根據 ISO609、ISO8245、ISO10694、ISO15350、ISO17247、ASTM D5291-16、ASTME1019 或 EN13137 測定樣品的總有機碳含量。
收集的樣品應按照要求存放,空氣中的 CO2 不能混入樣品所轉化的 CO2 及檢測相關容器中。
在取樣階段需對實驗體系檢查空氣中 CO2的泄露情況。
待測樣品均需經過可揮發性物質排除處理(主要用于排除樣品中包含的水或有機溶劑,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試驗報告:
1) 報告編號;
2) 測試樣品;
3) 樣品制備;
4) 儲存條件;
5) 測定 14C 含量的測試方法;
6) 測定總碳含量和總有機碳含量的試驗方法;
7) 碳轉化方法;
8) 樣品總有機碳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9) 樣品總有機碳中的生物基碳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10) 樣品接收日期和測試日期。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