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會議報道】5月4日,“中國環境谷”第三屆院士峰會暨重大項目簽約活動在合肥召開,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為綠色發展建言獻策。活動由中科院合肥物質院院長劉建國主持。
任洪強、張小曳、劉文清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以《
水處理產業科技創新的思考》《對我國碳中和戰略以及政府掌握碳源匯變化的思考》《“雙碳”目標下環境監測技術裝備發展機遇》為題先后作主旨報告,探討在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如何就環境產業創新要素的集群發展,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效率,并對“中國環境谷”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任洪強院士從應對氣候變暖的國際行動談起,向大家闡釋了“碳達峰、碳中和”的內涵和意義。隨后,他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水處理行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創新方向和實施路徑,認為要充分認識水處理行業“內外合力”在能源化方面的潛力,在技術、材料及裝備上開拓創新,在政策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協同發力,為實現碳中和與水處理產業的新發展添磚加瓦。
張小曳院士指出,人類活動導致過量地排放二氧化碳,影響氣候變化,毋庸置疑。氣候變化已影響到全球的很多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社會的生計、食物和水的安全,人類健康、文化和福祉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實現碳中和,不僅因為符合中國“合道而順德”的發展道路,而且對中國、別國有利,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義,適應國家長治久安的需求。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應減少對石油、美元的依賴,科研界也應為實現碳中和直面技術突破的機遇與挑戰。
安光所學術所長劉文清院士重點介紹了雙碳背景下環境監測技術裝備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已達到年萬億級規模,形成覆蓋水、大氣、土壤、固廢、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污染治理技術裝備體系。在衛星遙感方面,我國完成了超光譜環境監測衛星高分五號01星和02星的自主設計、發射和數據采集。基于該系列衛星,開發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克服了硬件不足的缺點。同時,還通過融合地基遙感產品,自主研發了多種關鍵性大氣污染物的衛星反演算法,成功應用于國家環境管理,標志著星載環境監測技術已經處于國際先進行列。
本次活動中還進行了第四屆“中國環境谷杯”榜樣人物頒獎、首屆“中國環境谷杯”綜合檢測能力十佳企業頒獎、“中國環境谷”首批行業專家聘任、首屆“中國環境谷”十大應用場景頒獎、安徽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母基金落戶“中國環境谷”儀式、安徽省技術
標準創新基地(環境保護技術與裝備)揭牌等環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