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BK-CQ3 】山東博科儀器團結、拼搏、務實,共創企業美好明天。
蟲情監測系統通過數據驅動的防控策略,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其作用機制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精準識別害蟲種類與密度
系統利用紅外誘捕與高清成像技術,可識別200余種農業害蟲,識別準確率超90%。例如,在稻田場景中,系統能區分稻縱卷葉螟與二化螟幼蟲,避免盲目施藥。通過連續監測,可掌握害蟲種群動態,如發現某地塊蚜蟲密度低于防治閾值,則無需施藥,減少30%以上無效用藥。
二、動態預警與防治時機優化
系統可設置蟲情預警閾值,當害蟲數量突破臨界值時自動推送預警。以柑橘木虱為例,系統提前7天預警爆發風險,使農戶得以在卵孵化期施用生物農藥,防控效果提升40%的同時,農藥使用量減少50%。在蔬菜種植中,系統將防治時機誤差控制在3天以內,避免錯過最佳防治窗口。
三、靶標害蟲定向施藥
結合蟲情數據與作物生長模型,系統可生成靶標害蟲分布圖。例如,在玉米田中,系統識別出草地貪夜蛾集中區域后,農戶可針對性施用氯蟲苯甲酰胺,施藥面積減少60%,單位面積用藥量降低25%。對于薊馬等微小害蟲,系統通過圖像分析確定其棲息高度,指導農戶采用低容量噴霧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
四、防治效果評估與策略調整
系統記錄每次施藥后的蟲情變化,通過數據分析評估防治效果。若某次施藥后蚜蟲密度未明顯下降,系統將提示更換農藥品種或調整施藥劑量。例如,在連續3次使用吡蟲啉效果不佳時,系統建議改用氟啶蟲酰胺,使防治成功率提升至90%,避免重復使用無效農藥。
五、替代防治技術引導
系統集成生物防治數據庫,當監測到害蟲種群處于可控范圍時,會推薦釋放天敵昆蟲或使用植物源農藥。例如,在蚜蟲輕度發生時,系統建議釋放瓢蟲進行生物防治,每畝釋放量僅需200頭,成本較化學防治降低40%。通過數據對比分析,農戶可直觀了解不同防治技術的投入產出比。
六、長期數據支持種植決策
系統積累的蟲情數據可揭示區域性害蟲發生規律,指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例如,數據顯示某地塊連續兩年出現蚜蟲高發,系統建議改種抗蟲性更強的作物品種,從源頭減少農藥需求。通過3年數據積累,農場可建立害蟲預警模型,將農藥使用量降低至傳統模式的50%以下。
蟲情監測系統通過精準識別、動態預警、靶標施藥、效果評估與策略調整的閉環管理,使農藥使用從“廣譜覆蓋”轉向“精準打擊”。其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在保障作物產量的同時,顯著降低化學農藥的依賴性,推動農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