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合適的色譜柱對于獲得準確、可靠的分析結果至關重要。以下從樣品性質、分離模式、色譜柱規格等方面介紹色譜柱的選擇方法:
一、考慮樣品性質
1. 極性:了解樣品中各組分的極性大小是選擇色譜柱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極性較強的樣品,如糖類、氨基酸、有機酸等,正相色譜柱(如硅膠柱、氨基柱等)或親水相互作用色譜柱(HILIC)可能更合適;而對于非極性或弱極性的樣品,如烴類、大多數藥物等。
2. 分子量:如果樣品是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多糖、聚合物等,分子排阻色譜柱(SEC)或尺寸排阻色譜柱是合適的選擇,它們根據分子大小進行分離。對于小分子化合物,除了分子排阻色譜柱外,其他類型的色譜柱如反相、正相、離子交換等都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3. 酸堿性:對于酸性或堿性樣品,需要考慮色譜柱的耐受性和分離效果。如果樣品在酸性條件下穩定,可選擇反相色譜柱并在酸性流動相中進行分析;對于堿性樣品,可能需要選擇耐堿性的色譜柱,如某些特殊的硅膠基質柱或聚合物基質柱,或者采用離子交換色譜柱進行分離。
4. 溶解性:了解樣品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流動相和色譜柱。如果樣品在水和有機溶劑中都能溶解,反相色譜柱通常適用;如果樣品只能在非極性溶劑中溶解,則可能需要選擇正相色譜柱。
二、確定分離模式
1. 反相色譜:是常用的分離模式,適用于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反相色譜柱的固定相為非極性或弱極性,流動相為極性溶劑,通過調節流動相的組成和比例,可以實現對不同極性化合物的有效分離。
2. 正相色譜:主要用于分離極性化合物和光學異構體。固定相為極性物質,流動相為非極性或弱極性溶劑。在正相色譜中,極性強的化合物先流出,極性弱的化合物后流出。
3. 離子交換色譜:適用于分離離子型化合物,如有機酸、有機堿、金屬離子等。根據離子交換基團的類型(陽離子交換或陰離子交換)和樣品中離子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離子交換色譜柱。
4. 分子排阻色譜:常用于分離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核酸、多糖等。其分離原理是基于分子大小,大分子物質先流出,小分子物質后流出。
5. 親和色譜:適用于分離具有特異性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如抗原 - 抗體、酶 - 底物、受體 - 配體等。通過在固定相上偶聯特定的配體,實現對目標生物分子的選擇性分離。
三、考慮色譜柱規格
1. 柱長:一般來說,柱長增加可以提高分離度,但同時也會增加分析時間和柱壓。對于簡單樣品,較短的色譜柱(如 10-15cm)可能就足夠;對于復雜樣品或需要高分離度的分析,可能需要使用較長的色譜柱(如 25-50cm)。
2. 內徑:常見的分析型色譜柱內徑為 2.1-4.6mm。較小內徑的色譜柱(如 2.1mm)可以減少流動相的消耗,提高靈敏度,但對儀器的要求較高;較大內徑的色譜柱(如 4.6mm)柱容量較大,適用于進樣量較大的分析。
3. 填料粒徑:填料粒徑越小,柱效越高,但柱壓也越大。常見的填料粒徑有 3μm、5μm、10μm 等。對于常規分析,5μm 的填料粒徑較為常用;對于需要更高分離效率的分析,可以選擇 3μm 或更小粒徑的填料,但需要使用耐高壓的液相色譜儀器。
四、其他因素
1. 柱效和選擇性:柱效是衡量色譜柱分離能力的重要指標,柱效越高,分離效果越好。選擇性則是指色譜柱對不同化合物的分離能力,不同的色譜柱可能對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好的選擇性。在選擇色譜柱時,需要綜合考慮柱效和選擇性,以滿足分析要求。
2. 穩定性和耐用性:選擇穩定性好、耐用性強的色譜柱可以減少色譜柱的更換頻率,降低分析成本。需要考慮色譜柱對不同流動相(如 pH 值、有機溶劑等)的耐受性,以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