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確定儀器校準周期?
標準文件中關于儀器校準周期如何解釋?
CNAS-CL01 中5.10.4.4 校準證書(或校準標簽)不應包含對校準時間間隔的建議,除非已與客戶達成協議。該要求可能被法規取代。
明確規定校準實驗室不能給出校準周期的建議。校準周期由實驗室根據計量器具的實際使用情況,本著科學、經濟和量值準確的原則自行確定。
儀器在第一次校準之后,第二次校準時間先規定1年,1年后送校準實驗室校準還是很“準”(與第一次校準比較在誤差范圍內),就可定2年了,依次類推,最長不能超過5年,但期間一定需安排期間核查,如果發現不穩定情況,就需重新校準。
校準周期的確定要有理有據
先說校準周期,也就是確認間隔, 它是衡量計量工作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 關系到在用測量儀器的合格率。只有嚴格執行校準周期, 才能保證科研生產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保證量值準確可靠, 必須科學的確定校準周期。
校準周期不合理會怎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 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是否合理, 取決于校準合格率, 也取決于儀器的歷史校準記錄, 可將其作為最基本的依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或是操作環境的變化, 或者是測量儀器使用方式和條件的變化, 可能導致儀器失準。因此, 當測量儀器的一個校準周期過后, 就該立即校準。另外, 在有效校準期內, 也應不定期抽查儀器偏離的狀態。根據上述信息對校準周期做適當調整, 適當延長或縮短校準周期。
確定校準周期的原則
確定校準周期必須遵循兩條對立的基本原則:
一是在這個周期內測量儀器超出允許誤差的風險盡可能最小;
二是經濟合理, 使校準費用盡可能最少。
為了尋求上述風險和費用兩者平衡的最佳值, 必須使用科學的方法,積累大量的實驗數據, 經分析研究后確定。
必須按照校準規程規定的周期進行校準嗎?
用戶的使用情況是千差萬別的, 若不加區別的一律機械的按照校準規程規定的周期進行校準, 很難保證所有的測量儀器在校準周期內都是合格的。因此, 必須按照測量儀器的實際使用情況確定校準周期。但是, 由于實際情況相當復雜, 要絕對正確確定校準周期, 是難以辦到的, 只能要求大體上正確、 合理, 使實際情況更加完善、科學, 更加經濟合理。
注意哦:盲目的縮短校準周期將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對測量儀器的壽命、準確度及生產和人力也將帶來不利影響。而單純由于資金缺乏或人員不夠而延長校準周期將是十分危險的, 可能由于使用不準確的測量儀器帶來更大的風險甚至嚴重的后果。
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
校準周期的確定需要各種專業知識, 考慮多種因素。若超過一個周期, 可能引起質量特性的惡化, 那是由于機械磨損、 灰塵、 性能和實驗頻次等所致。對這些因素變化的敏感性取決于測量儀器的類型。質量好的,可能受的影響小一些;質量不好的, 可能受的影響大一些。因此, 各個實驗室應根據實際情況, 確定每種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
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是:
(1)使用的頻繁程度。使用頻繁的測量儀器, 容易使其計量性能降低, 故可以縮短校準周期來解決。當然,提高測量儀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質、 制造工藝和使用壽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測量準確度的要求。要求準確度高的單位, 可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各個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 需要什么準確度等級, 就選擇什么等級。該高就高,該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準確度,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精度過低, 滿足不了使用要求, 給工作帶來損失, 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單位的維護保養能力, 如果單位的維護保養比較好, 則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反之, 則長一些。
(4)測量儀器的性能, 特別是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類型的測量儀器, 穩定性、 可靠性差的,校準周期應短一些。
(5)對產品質量關系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測量儀器, 其校準周期則相對短一些;反之, 則長一些。
如何科學地確定校準周期?
統計法:根據測量儀器的結構、 預期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相似情況,將測量儀器初步分組,然后根據一般的常規知識初步確定各組儀器的校準周期。
對每一組測量儀器, 統計在規定周期內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數目,計算在給定的周期內, 這些儀器與該組合格儀器總數之比。在確定不合格測量儀器時,應排除明顯損壞或由用戶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儀器。如果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高,應縮短校準周期。
如果證明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則延長校準周期可能是經濟合理的。如果發現某一分組的儀器(或某一廠家制造的或某一型號)不能和組內其他儀器一樣工作時,應將該組劃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組。
小時時間法:這種方法是確認校準周期以實際工作的小時數表示??梢詫y量儀器與計時指示器相連, 當指示器達到規定值時, 將該儀器送回校準。這種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優點是, 進行確認的儀器數目和確認費用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此外可自動核對儀器的使用時間。例如我們
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連接計時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連續使用了多長時間,很方便管理。但是,這種方法在實踐中有下列缺點:
(1)當測量儀器在儲存、 搬運或其他情況發生漂移或損壞時, 則不應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裝合適的計時器, 起點費用高, 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擾而需要在監督下進行, 又增加了費用。
比較法:當每臺測量儀器按規定的的校準周期進行校準, 將校準數據和前幾次的校準數據相比, 如果連續幾個周期的校準結果均在規定的允許范圍內, 則可以延長它的校準周期;如果發現超出允許的范圍, 則應縮短該儀器的校準周期。
圖表法:測量儀器在每次校準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同一校準點,將它們的校準結果按時間描點,畫成曲線,根據這些曲線計算出該儀器一個或幾個校準周期內的有效漂移量,從這些圖表的數據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準周期。
如何科學地確定儀器校準周期?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