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四方光電(武漢)儀器有限公司>>技術文章>>【前沿】能源草發酵產沼氣研究進展
【前沿】能源草發酵產沼氣研究進展
本文針對當前世界能源的利用情況,從能源草的資源收集及培育、原料草種植及收獲、原料預處理、微生物接種物類別、發酵條件控制以及氣體成分分析等6個方面綜述了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隨著常規能源的日益枯竭,開發利用新能源無疑是必經出路。能源植物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其中,能源草生物量大并且含有豐富的木質纖維素,通過厭氧發酵將木質纖維素材料轉化為熱值高的沼氣是當前開發生物能源zui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1、能源草的資源收集及培育
尋找一種適合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的草本能源植物,需要做大量的收集研究工作,還需利用育種和生物技術對目標植物進行改良,以提高生物質能的轉化率和改善轉化產品的質量。
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歐洲就已經將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能源植物進行系統篩選與研究,培育出了型能源草品種,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開發利用。1984年,美國啟動“能源草研究計劃”,集中對35種草本植物進行篩選,獲得了18種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能源草。歐洲對大約20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進行研究,zui終選擇了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和蘆竹(arundo donax)4種能源草做更深層次的研究。
我國地域廣闊,植物豐富多樣、分布廣泛,草本能源植物種類繁多,在能源草種質資源收集篩選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國農業*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自“八五”期間開始對國產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cles)種質資源進行收集、鑒定和馴化栽培研究,總共收集到7種47份材料。近10年來,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收集包括柳枝稷、芒草、蘆竹、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和雜交狼尾草(pennisetum hybrid)等各類能源草資源208份。鄢家俊等通過對四川境內岷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和沱江流域野生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的收集以及其生物學性狀的觀察,建議將斑茅作為能源植物進行開發利用。
如果能源植物細胞壁含有較高的木質素,將會影響其生物質能的轉化效率。常瑞娜等克隆得到了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木質素合成的關鍵酶基因ccoaomt和4cl,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改良能源植物。芒屬能源草轉化為生物質能是相對新型的產業,需要育種和生物技術的支撐。對于柳枝稷來說,未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增加高產雜交種的品種數和使用轉基因技術提高產量和纖維素含量。
2、原料草種植及收獲
能源草原料是影響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國家都已經開始大量種植能源草。在愛爾蘭超過90%的供農業生產的土地都種上了能源草。美國計劃到2030年,多年生能源植物所產生的生物質能將占所有生物可再生能源的35.2%。
能源植物在不同時期收獲后,經厭氧發酵產沼氣的量不同,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化學組成隨生長時間而變化。lehtomki等研究了收獲時期對洋姜(helianthus tuberosus)、梯牧草(phleum pratense)-紅三葉(trifolium pratense)混合以及草蘆等多種能源植物沼氣產量的影響,得出隨著能源植物的成熟,大多數植物每噸濕重的沼氣產量增加。而massé等研究了柳枝稷和草蘆在中夏、晚夏和早秋三個時期收獲,厭氧發酵后青貯草料所產生的沼氣量變化,得出中夏時收獲能源草發酵所產沼氣量zui高,延遲收獲會降低沼氣產量。在能源草的整個生長周期中哪些因素影響其沼氣產量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3、原料預處理
由于木質纖維素原料具有較高的結晶度和聚合度,原料轉化之前要進行預處理以提高產品的產出率。預處理的作用主要是改變天然纖維的結構,降低纖維素的聚合度和結晶度,破壞木質素、半纖維素的結合層,脫去木質素。預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法等。
近年來,有關能源草發酵預處理的研究較多。鄒星星等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厭氧發酵前進行蒸汽爆破,發酵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汽爆壓力的增加,累積產氣率呈下降趨勢。jackowiak等研究了微波預處理的溫度與處理時間對柳枝稷厭氧發酵率的影響,發現只有溫度對其有明顯的影響。frigon等研究了冬夏兩季收獲的柳枝稷經過溫度、聲波降解、堿化、高壓等預處理后發酵產沼氣的情況,zui終結論為溫度、聲波降解、高壓對冬季收獲的柳枝稷發酵產沼氣無明顯影響,但能提高夏季收獲的柳枝稷發酵產沼氣量。李連華等研究了蒸汽加熱、超聲波及凍融對華南地區多年生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p.americanum)厭氧發酵性能的影響,相比而言,蒸汽加熱能夠明顯降低王草的結晶度,提高沼氣產氣率。li等采用熱處理和微波對雜交狼尾草進行厭氧發酵預處理,結果表明熱處理提高了其厭氧發酵的沼氣產量,而微波處理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肖正等利用沼液對巨菌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進行堆漚處理,15天累積產氣量為406 ml/ts。
4、微生物接種物類別
由于在厭氧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能源草本身所附著的微生物菌群數量較少,所以在進行能源草厭氧發酵產沼氣時需要準備大量的接種物。
產甲烷菌在大自然中分布較廣,如新鮮的動物糞便、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以及河泥都能滿足能源草發酵產沼氣的要求。宋立等比較了羊糞、鴨糞和兔糞的厭氧發酵產沼氣潛力,得出鴨糞,羊糞次之,兔糞zui差。劉德江等設定了3個牛糞發酵濃度梯度(總固體物質含量為6%、8%和10%)來研究其對厭氧發酵產沼氣中甲烷和硫化氫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8%為發酵zui適宜的濃度。xie等設定了1∶0、3∶1、 1∶1、1∶3 和0∶1五個豬糞與青貯草混合比,來研究糞草比對厭氧發酵產沼氣的影響,結果表明1∶1時沼氣中甲烷含量zui高。
5、發酵條件控制
厭氧發酵系統的溫度、初始ph值以及系統中原料的濃度等因素一直是厭氧發酵產沼氣所研究的領域。一般情況下,厭氧發酵反應在較高溫度下能夠較快地進行,因為此時微生物新陳代謝較快,但高溫時反應系統穩定性較差。
劉榮厚等以豬糞為發酵原料,研究了室溫、中溫(37℃)和高溫(52℃)對其厭氧發酵產沼氣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發酵初、中期,室溫和高溫實驗組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影響進而抑制了甲烷化反應,發酵后期高溫實驗組的日產氣量明顯高于另兩組。朱洪光等設置中溫組(35±2)℃和室溫組為15~33℃研究互花米草產沼氣情況,發現互花米草適合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中溫組日平均產氣率為4.58 ml/(g?d),常溫組日平均產氣率為2.54 ml/(g?d),差別十分明顯。趙洪等設定了7個ph值梯度(5.5、6.0、6.5、7.0、7.5、8.0、8.5),分析了ph值對新鮮豬糞厭氧發酵產氣量和產氣特性的影響,研究發現ph值6.5組啟動zui快,ph值7.0組和ph值6.5組的總產氣量zui高,ph值7.0組的甲烷含量zui高,得出發酵體系的ph值為6.5~7.0時可促進厭氧發酵的啟動,提高沼氣的質量。王曉曼以早熟禾(poa annua l.)、佛手瓜(sechium edule)莖葉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莖葉為發酵原料,研究了3種原料的產氣潛力,得出早熟禾累積產氣量zui高,影響產氣量的主因素排序為接種量>發酵濃度>碳氮比,影響甲烷含量的主因素排序為接種量>碳氮比>發酵濃度。
6、氣體成分分析
沼氣中甲烷及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反映厭氧發酵過程運行狀況的重要參數。為使厭氧發酵過程獲得zui大的生產效率,整個生產過程必須處于*化的運行參數和環境條件下。目前,沼氣成分檢測的主要方法有奧氏氣體分析方法、氣相色譜gc分析方法、熱催化元件檢測方法和紅外檢測方法等。
便攜紅外沼氣分析儀
在測量甲烷量程上,熱催化元件檢測法為0~5%,其余3種的測量量程為0~;氣體成分分析時,奧氏氣體分析方法和氣相色譜gc分析方法還可測定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含量,紅外檢測方法除了可以測定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含量外,還可測定硫化氫的含量,而熱催化元件檢測法則只能測定甲烷的含量;4種分析方法的氣體分析時間分別為1 h、30 min、30 s、5 s;總體來看,紅外檢測方法在各方面優勢明顯。粗略估算時可以通過觀察沼氣燃燒的火焰顏色來確定氣體中甲烷的含量。
世界能源問題日益突出,迫使各國開發和利用新能源以緩解國內能源的短缺。我國的能源草轉化研究工作也在進行,但尚處于起步階段,仍需研究工作者的繼續努力,以及依靠國家政策推廣種植能源草,實現能源草轉化產業化,為國家能源問題做出貢獻。
來源:公眾號@沼氣工程及其測控技術,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