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 2009年06月09日 10:16 信息來源:
儀表網
瀏覽次數:671次
中國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1938年4月生于河南南陽市。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10月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研究生畢業。同年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 研究員、副所長、院科技委副主任、副院長。1987年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1991年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410主題科學家 ,同年4月,成為強激光主題專家組科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為適應新一代核武器研制要求,系統地發展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為實現中子學理論計算化,杜樣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組織管理工作和一線攻關工作。根據當時國家任務的要求,正確提出了研究方向、課題,發展了多種熱測試手段,并具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診斷方法,利用可測的物理量,提取武器內部反應的時空信息。在主持研究中,對歷次核實驗診斷項目的理論方案和計算起到把關作用,使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在與試驗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滿足了試驗所需的多種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系統的核試驗診斷理論。他還組織研究室深入進行核武器中子物理學化的研究,得到了幾套高度的新參數。與此同時,對中子學計算精度進行了規律性研究與改進,大幅度提高了計算精度,為新一 代核武器的設計與試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1986年,被聘為強激光技術專家組
成員兼秘書長,協助陳能寬院士負責制定并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
他帶領來自各高校、研究所不同學科的專家群體,組成了龐大的“聯合艦隊”,在強激光各個領域展開攻堅戰。作為艦長,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目標、研究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和實施方案,將“863”激光技術主題調整到符合國家實際需要和科技發展的軌道上來,開創了我國強激光和強微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經過艱苦卓絕的群體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1995年,1997年,1998年,成功地進行了綜合激光實驗。
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是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作為學術帶頭人,在他的主持和直接參與下,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數度,發展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 使我國在這一創新高科技領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為我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核武器和強激光技術方面的成果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委級一、二等獎等共十多項。
主編《核試驗診斷理論》、《核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基礎》等專譯著四部,主編《高技術要覽——激光卷》、 撰寫論文報告60余篇,培育博士、碩士生十多名。1991年任科學家至今,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863計劃先進工作者。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強激光與粒子束》期刊主編,國際物理聯合會計算物理委員會委員,中華光電學會終身會員,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強輻射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短波長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④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