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平(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學科建設責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控制,作為項目負責人,在微機高壓輸電線路保護、發電機-變壓器組成套保護、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電力系統自動控制等研究方向,已先后完成重大科技項目10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2008年作為負責人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被評為精品課程,2010年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兼任河北省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保護與控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系統自動化專委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繼電保護專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電力安全專家委員會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專家組成員等。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學科建設的基本情況。
王教授: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前身為1958年建校之初的電力工程系,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專業1961年整體并入后,奠定了學院辦學基礎。經歷搬遷、調整、合并和發展,2006年7月成立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學院在北京設立本部,在保定分設電力工程系、電子與通信工程系。學院擁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重點學科,以及電氣工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電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具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主要的優勢學科領域有:電力系統保護與安全監控、電磁場分析與電磁環境效應、電氣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電能質量監測與控制和電力經濟等。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9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百萬千人才計劃2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教學名師1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9人、教授67人、副教授93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0.1%,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等為學術帶頭人,以中青年教師為學術骨干,具有良好師德和較高教學科研水平的師資隊伍。目前擁有“工程電磁場”、“電機學”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等3門精品課程。
學院目前擁有“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保護與動態安全監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電壓技術與電磁兼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一批、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
◎記者:據我們所知,近“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華北電力大學立項建設,是否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本情況?
王教授:“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我國規?;履茉撮_發、利用的重大需求,主攻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理論,深入研究規?;L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電力接入后對電力系統的影響與交互作用機理,建立大時間尺度緊密耦合且具有強隨機性的復雜電力系統分析、控制理論與方法的科學研究體系,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以及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內容強調以我國特有的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基地集中接入電網的開發模式為背景,從新能源轉換機理及多尺度建模入手,開展新能源電力系統內在機理與建模理論研究;針對新能源電力大容量遠距離傳輸的復雜性與困難性,開展電力變換與柔性傳輸理論及電磁特性研究;以接納規?;履茉椿氐膹碗s電力系統為典型對象,開展大時間尺度緊密耦合且具有強隨機性的復雜電力系統控制理論與方法研究。
◎記者:“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哪些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王教授:設有下列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
?。?)新能源電力系統特性及多尺度模擬
*新能源發電過程特性與復合建模
*新能源電力系統建模與仿真
建立大型火力發電機組基于機理模型和實時數據的數學模型,揭示機組在含有規?;履茉唇尤霔l件下的動力學特性。發展典型新能源的多尺度、跨尺度數學模型,為新能源發電優化設計、仿真及運行奠定理論基礎。提出隨機性復雜電力系統分析方法,建立多目標、多級協調的自趨優新能源電力系統調控理論,揭示容納規?;履茉吹膹碗s電網的動態特性;提出基于廣域多元信息的復雜電網保護與安全控制新理論,提高復雜大電網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2)規模化新能源電力變換與傳輸
*電力變換技術與電能質量保障
*特高壓與柔性交直流輸電電磁問題
研發新能源發電、輸電和用電3個環節中電力變換與電能質量保障的關鍵技術,建立特高壓與柔性交直流輸電的電磁模型和分析方法,提出復合電場作用下絕緣材料的擊穿模型,實現關鍵設備電磁與絕緣結構的優化設計,突破規?;瘍δ茈姵氐某山M技術,優化新能源電力輸出特性,實現規?;履茉措娏Φ膫鬏斉c高質量應用。
(3)新能源電力系統控制與優化
*新能源電力系統發電過程狀態監測與優化控制
*新能源電力系統多目標自趨優運行控制
*基于多元廣域信息的復雜大電網保護
提出新能源電力系統發電過程狀態監測、協調控制與運行優化理論與方法;建立多目標、多級協調的自趨優新能源電力系統調控理論與技術體系;提出基于廣域多元信息的復雜電網保護框架體系與安全控制新理論。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不穩定、間歇性新能源發電對電網的影響,并大限度地提高能量轉化與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提高規?;履茉醇薪尤氪箅娋W后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記者:當前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方興未艾,請您談一下對智能電網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王教授:對智能電網的描述有很多,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目前也沒有一個標準定義,但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廣泛共識。
(1)智能電網的提出與建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世界范圍內既有共性問題,又有適應各國國情的特殊問題。
?。?)智能電網涉及到電力系統的多個環節與領域,有很多課題需要研究且需要一個發展過程。
?。?)智能電網的發展目標是保障電力系統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化利用。
我認為,當前智能電網需要重點加以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能源接入電網
傳統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以及氣候和環境帶來的壓力,人類不得不轉向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智能電網是新能源發展的關鍵支撐技術。我國新能源發展速度很快,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具有隨機波動性特征的規?;g歇式電源接入大電網后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的挑戰;大量小容量、分布式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使配電網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領域有很多工作要做:新能源電源的特性、模型,特別是要考慮廠群的集總特性;儲能問題;新型輸電方式及電網結構;各種電源間的互補與協調;分布式電源與微網的控制與優化運行等。
?。?)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是發展智能電網的基礎和保障,貫穿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各個環節。建立統一的基礎業務應用系統和運行的層次化信息體系,實現智能電網相關業務應用的互聯、互通,從而使整個智能電網成為一個有機結合、層次分明、完整的整體。目前我國電網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有: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存在重復建設;信息孤島多,信息集成度低,無法相互協作發揮整體效益;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與生產控制系統相互分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過多地投入到設備的自動控制、數據信息的收集,卻忽視了對信息的整理和挖掘等。應盡快整合現有各信息平臺,爭取盡早實現整個電力企業的數據一體化、集成應用一體化、電力服務一體化,同時加強對數據的深層分析挖掘和應用,構建安全、可靠、穩定、適用、快速的信息交互平臺。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就是電力系統信息化后面臨的安全問題。
?。?)加強配網及用電自動化建設
配電網是提高供電可靠性的關鍵環節,也是電網建設中的薄弱環節。配電自動化系統是實現智能配電網的基礎,但在整個電網自動化系統中卻是薄弱的。智能電網的一個目標就是實現雙向互動供電,實現電網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需求交互,使得用戶主動參與到電網功率平衡的調節中,以減少由于波動性新能源電源給電網帶來的不平衡功率的影響。用電自動化技術將在分布式電源接入、儲能元件的協調控制以及電網與用戶交互中扮演重要角色。配電自動化系統與用電自動化系統的有機結合是實現智能配電網的關鍵。
◎記者:您一直致力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請您談一談當前繼電保護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
王教授:當前繼電保護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電力系統主設備保護方面
發電機保護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內部短路,特別是匝間短路保護,在保護方案設計、整定計算、靈敏度校驗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化;定、轉子一點接地保護的可靠性;后備保護中的過激磁、反時限過流等保護的判據需要與實際機組的承受能力準確匹配;失磁、失步保護與電網保護的有效配合,以及超大容量機組保護運行的特殊性。變壓器保護方面,勵磁涌流識別仍然是關注的焦點,因為勵磁涌流所存在的非線性、隨機性、混淆性以及多樣性特征,使得目前解決方案并非完善無缺,變壓器內部故障分析計算和保護新原理仍是研究的重點。
(2)新能源接入帶來的挑戰
通過換流設備接入電網的大規模風電、太陽能等存在著隨機性、波動性特征,使得接入電網的運行方式復雜多變,靠定值的相互配合保證選擇性更加困難。當電網故障發生時,新能源提供的短路電流特征會發生變化,且與換流設備的控制策略緊密相關,這無疑會給電網保護的配合以及整定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電網保護方面
我國已經形成交直流混合輸電的局面,這方面重點關注和解決的繼電保護問題有:直流輸電系統的控制與保護、直流輸電對交流部分保護的影響以及交直流混聯系統保護的協調與配合。FACTS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交流輸電系統參數及網架結構的靈活快速控制,但與此同時FACTS元件的安裝位置以及相關控制參數的變化都會給繼電保護所反映的電氣量和動作性能帶來影響,應該加以重點關注FACTS元件接入系統后對保護的影響及對策、FACTS元件自身的保護及其與系統保護的協調配合。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直接使配電網由輻射狀、單電源供電模式轉變為多電源供電模式,且有多種運行方式,傳統繼電保護以及自動裝置都會面臨新的挑戰。
(4)多元信息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
隨著電網結構的日益復雜,僅反映保護安裝處的電氣量信息,靠定值之間的相互配合已很難滿足對繼電保護的要求。這一點在后備保護方面尤為突出。隨著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保護間相互交換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已成為可能。借助區域多元信息,綜合確定故障位置及保護的動作行為,提高后備保護的動作速度,提高躲負荷及抗潮流轉移的能力,提高區分振蕩與故障的能力,應是繼電保護構成方式方面的新思路。
?。?)繼電保護與電氣設備狀態監測的結合
傳統繼電保護均是在故障發生后,對故障元件進行有效隔離以消除故障對系統的影響,從行為模式上屬于以事故擾動為觸發條件的“被動”行為。新形勢下的繼電保護需要“主動”地了解當前電氣設備的狀態,將保護判據、定值與保護對象的狀態自適應結合,防患于未然。甚至應從設備狀態監測領域汲取經驗,提高保護的性能。
總之,現代電力系統對繼電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需要認真對待;繼電保護也得到了更多新技術的支持,應該充分利用;繼電保護與其他專業或方向聯系更加緊密,大家需要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