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不足是瓶頸 堅持是制勝法寶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與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一樣,夏總在創業初期的艱辛與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十年后的今天,夏總在談到那段艱辛的歲月時依然觸動頗深。當編者問到對于夏總來說創業初期大的困難是什么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其實初創業時,大的困難在于,,沒有資本,能獲得的資本非常少,甚至根本就稱不上資本;第二,沒有人脈,以前是做電力的,在工控行業里認識的人很少,希望得到幫助但卻無從下手;第三,在這個行業里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投資,開始時的方向也不是很明確。”
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什么支撐著這個工控企業從一個28平米的辦公室走向如今的現代化辦公室呢?夏總告訴編者是“堅持”。多么簡單的兩個字,可是它背后所包含的東西只有親身經歷的人能體會。在03年非典時期,騰控差點因資金短缺倒閉,后來,一個02年的客戶因用過騰控的產品,對產品的穩定性和質量非常滿意,在非典結束之后,這個客戶并給本快“干涸”的騰控送來了一場“及時雨”——一個2萬元的訂單。這筆訂單也挽救了這個還處于萌芽階段的公司。如果騰控當初沒有堅持產品質量,沒有堅持技術創新,沒有堅持客戶服務……或許就等不來這場“及時雨”,也等不到今天的騰控。
作為一家尚在發展中的公司,瓶頸肯定是無法避免的,在談到公司的瓶頸時,夏總說:“我們公司大的瓶頸其實一直都是資本不足問題,當然小公司要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它還有一些管理上的、技術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對于我們來說只能一個個去克服去解決,要么通過技術的提升、要么通過營銷或者通過管理等方式來解決短板問題。對于騰控來說,這幾年的發展也是比較艱難,我們還在路上,還遠遠沒有達到成功的高度,還需要努力,再繼續堅持下去,因為以前有很多做PLC這個行業的公司,包括國企與民企都一批批地倒下去了,證明做這個行業并不容易,他有很高的門檻、很大的難度。”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夏總在談到公司發展的時候用到多的詞都是“堅持”。當堅持變成永遠堅守的信念時,還有什么能難倒他們。
發揮本土企業優勢 堅信中國工控會騰飛
夏總將公司名稱定為“騰控”,寓意“騰飛的中國工控”,他認為:中國工控企業必然會騰飛,因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歷史,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本土的自動化企業或者有一群本土的自動化力量,法國有施耐德,美國有羅克韋爾、霍尼韋爾,他們都是伴隨著本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起來的,他們在促進生產的更、更安全、更環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中國目前是一個工業大國,他必然會邁向工業強國,在這個過程中,那么本土企業的研發、管理肯定會占有一席之地,中華民族本就是很聰明、很勤勞的一個民族,同樣的法國人、美國人能做成的事情,我相信只要中國人能努力、能堅持也一定能做到。
當然,在肯定未來的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需要看到目前的發展現狀,自動化這個領域有著一定的特殊性,一些國際的先進的公司已經走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騰控作為一個本土企業、一個后來的公司,憑什么去縮小這個差距,憑什么有機會去趕超這個差距,夏總覺得重要的還是“努力和堅持”,努力堅持發輝自己的創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揮自己踏踏實實的作風,把產品質量實實在在做得非常穩定、非常可靠,讓用戶對產品形成一種信賴、形成一種品牌。
采訪的后,夏總在談到未來騰控的營銷規劃時說:“騰控科技其實是一個做得很不錯的公司,以前可能是因為宣傳的太少,很多人都不了解騰控,其實騰控的經典成功案例很多,包括國內的世博會、奧運會、杭州灣大橋及軍方都大量地采用騰控的產品。以前騰控的營銷投入太少,所以現在正在改變這種局面,這次多國儀器儀表展的盛裝亮相也是希望能讓更多地人知道有這樣一個公司,一直在堅持做著的產品。”
編者相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而如今的騰控無疑是一顆金子,在夏總及王總的帶領下,在“堅持與努力”的信念的支持下,定能打造一個騰飛的中國工控企業。
附:
夏紅健簡介
夏紅健,男,籍貫四川都江堰,1976年1月5日生于都江堰,大專學歷。
1996年至2001年,在南京力導電子公司,先后任技術開發、技術支持、區域銷售崗位。參與了電話計費器、電力程控調度交換機、SSC-2交流采樣RTU的研發,以及相關設備的現場技術支持。后負責公司產品質量管理。1998年開始參與SSC-2的RTU和DMP300電力綜合自動化產品的銷售。
2001年底至今,合伙創立北京易控微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2009年合伙創立騰控科技有限公司。騰控科技是北京易控微網的控股母公司,長遠發展愿景是成為中國自動化行業的廠商,為實現中國工控的騰飛,作出自已的貢獻。